香港市民最愛的十大百年建築

【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許多人到香港旅遊,除了享受香港道地美食,也會安排一系列的建築參訪行程,這一世紀以來,哪些建築最深得香港市民喜愛?以下是今年香港建築師學會主辦的「築.跡-香港建築展」選出的一百項入圍當中,前十項由港人全民投票選出的「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乘載香港人成長回憶和情感的建築,可以看見香港多元文化的獨特之處。

一、九龍城寨

在 1841 年英國接管香港時,清廷為了防衛英軍,在九龍建立寨城駐守。1898 年,英政府接管新界,一年後雙方交戰,清兵撤退,寨城從此成了三不管地帶。二戰期間,日軍拆去城牆,作修建機場之用,此後這三不管地之內的房屋不斷的在無法律規管下增加,它不斷的在有 限的範圍內生長,產生了一獨特自然衍生的建築群,直到1993 年九龍城寨,被完全的清拆。

二、山頂纜車 (香港花園道)

擠滿遊客的山頂纜車,是香港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亞洲第一條纜索鐵路。但大家有否想過,這所謂的公共交通,當初並不是為了廣大公眾而興建?殖民地成立之初,在「山頂區保留條例」的約束下,山頂是外國人的避暑山莊、華人止步的地方。有纜車以前,山頂已有三、四十戶居民,上山頂要靠轎和「咕喱(苦力)」。1888年,商人奇利贊臣、芬梨史密夫(山頂酒店的創辦人)、大衛沙宣和嘉活曉士看準商機發展纜車,以接載來往市區及山頂的達官貴人。纜車設中途站,帶動沿途歐式大宅的發展。當時每個站均貼有居民名單,方便不通外語的咕喱和剛下纜車的乘客溝通,再用轎接他們到目的地,形成有趣的面貌。時至今天,歐式大宅十居八九已被現代豪宅取代,當年破格於山頂興建的中式大宅何東花園也已被移平。

三、志蓮淨苑

2000年一個仿唐的木結構寺院建築群”志蓮淨苑”堅持以木榫接合,不用釘子興建。這個佛寺設計則基於「觀無量壽經變」圖,以中軸線為主體布局,在規劃和設計上都表達出對稱、均衡、簡約、厚重端麗的唐代建築風格。

四、尖沙咀天星碼頭、五支旗桿、中環天星碼頭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中環民光街)

天星小輪自1870年代開始來往尖沙咀和中環。現在的尖沙咀碼頭/五支旗桿,和舊中環天星碼頭(第三代碼頭)均建於1950年代後期。兩個碼頭有著相同的設計特徴,簡約的混凝土結構,白綠相間的顏色和橫向缐條,極開揚的窗戶,把維多利亞港兩岸景色盡收到等候中的乘客眼內。

五、舊尖沙咀火車總站

在世界不同城市的鐵路系統,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國在二十世紀初,計劃利用鐵路,把香港連繫廣州,以保障香港作為南中國轉口港的地位。火車總站設在尖沙咀,是英藉馬來亞政府建築師 (A.B. Hubback)的作品。竣工於1916年的兩層高大樓,採用紅磚和花崗石為主要建材,正立面向西,與汽車迴旋處及天星小輪連接。大樓整體是左右對稱,中軸線與主月台貫通。地下設售票處、候車室、月台和控制室等,而支援的辦公室在一樓。總站的西南方,建44米高鐘樓,是總站在1978年拆毀後現存的唯一見證。

六、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香港薄扶林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於1912年落成,位於港島中半山般含道與薄扶林道旁。樓高二至三層,座落於台階之上。呈田字型,有四個合院,四旁為講室及辦公室。外牆是紅磚配以石柱外廊及米白色批蘯,充滿書院氣味,是典型的愛德華時期的殖民地式建築。建築師是利安顧問有限公司 (Leigh & Orange Ltd.),很多歷史名人曾經到訪,1984年列為法定古蹟。

七、大澳棚屋 (新界大嶼山大澳)

百多年前的大澳漁民已有續步放棄浮家泛宅式的生活,形成了生活建築形式的演進。基本上分三個階段,從水上到岸旁再到陸上。大澳的棚屋正是在這改變中自然建築的見證。早期的棚屋以木柱固定破舊木船,以木支架為結構至今。屋頂及牆身鋪上葵葉和松皮,及後改建以木材及鐵皮蓋搭,再由一層演變成兩層。在八十年代初,大澳仍有一定數目的住家艇,最後全數遷上棚屋,棚屋群便成為了該區的建築主體。棚屋的設計源自住家艇,工作與服務空間關係清晰(捕漁及居住空間)。

八、海洋公園 (海洋公園,香港,香港仔)

橫跨港島南區廣闊山林的海洋公園,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主題公園之一。包括自1977年開幕已設的攀山吊車、先進的海水處理及環保設備、當初最大型的水上樂園、給殺人鯨海威小姐表演的的大型海洋劇場、1999年由何弢設計的大熊貓園、2001年創新的越礦飛車、全港最長的戶外扶手電梯,2011年擴建的新穎奪目的大型水族館夢幻水都,以及未來為配合港鐵站的設施及新酒店。

九、雷生春 (九龍旺角荔枝角道119號)

雷生春於1931年落成。位於九龍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原為私人大宅,樓高四層,上居下鋪,其中一鋪為售賣跌打藥酒的「雷生春大藥房」。它的大騎樓及揉合了古典及藝術裝飾風格的外立面設計,反映了香港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建築師為波彌 (W.H.Bourne) 。大宅於70年代開始空置,雷氏後人於2003年將大宅無償捐贈予政府作保育用途。

十、香港國際機場(新界大嶼山赤鱲角)

設計香港機場的英籍建築師諾曼.霍士打,沿用他在倫敦北部Stansted機場的策略,透過簡潔的設計,爲用家提供清晰的方向感。面對規模更大的香港機場,他把登記、接機和工作人員分置於三個樓層,營造出高效、標誌性的運輸設施。

以上影像來自:香港建築師協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