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图/文 劉超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世人普遍認為其源於漢,興于唐。漢代已有作魁儡的記載;三國時已有用偶人進行雜技表演的記錄;隋代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北齊時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這暗示了中國已正式形成了木偶戲;隋朝“機關木人”多扮演神話、傳說、三國故事等人物,這些對木偶戲的製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唐朝時出現了 “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元、明、清以來形成了多種風格流派的木偶藝術,如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四川大木偶等;民國以後,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
四川木偶戲以成都木偶戲、資中木偶戲、南充川北大木偶為代表。成都木偶戲在繼承“川派”木偶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等的表演技法,形成了“阿睹傳神”的成都木偶。資中木偶戲源於清代光緒年間,屬中型杖頭木偶,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早在清代末年光緒年間,就活躍著“金泰班”、“萬祥班”等十多支木偶戲班。南充川北大木偶為世界稀有的木偶劇種,木偶身高四尺有餘,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川北大木偶被世界著名的蘇聯木偶藝術家奧布拉茲佐夫譽為“中華民族藝術的冠冕”。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木偶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現今木偶藝術正在人們的漠視中面臨著消亡的危險,豐富多彩的現代藝術形式弱化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瞭解和關注程度,傳統文化和技藝的生存土壤逐漸喪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木偶藝術團和藝人的演出次數少,經濟不景氣,演員待遇低,收入不平衡,願意從事這些藝術表演的人不多,這直接造成傳承後繼無人,人才缺乏。如今很多優秀的老藝人相繼逝世,表演及雕刻技藝失傳,大量傳統劇碼流失,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中青年人又無心傳承,人才難留。同時,還面臨著木偶藝術團體數量越來越少、演出場所硬、軟體設施條件不夠,表演受限等問題。以上這些不僅是木偶戲面臨的問題,更是當今社會很多傳統文化的共同現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傳統文化,傳承經典藝術迫在眉睫。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藝術》雜誌社2017年第10期推出 “木偶戲的‘前世今生’” 專題,借此為傳承四川優秀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同時希望能引起人們對包括木偶、剪紙、竹編、年畫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得到有關文化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我們相信隨著對傳統藝術重視的加強,加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本身特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將會再次綻放在世人眼前。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