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隨著各大互聯網網購平台的興起,一種人造購物節也如影隨形。「雙十一」「618大促」「黑五洋貨節」「雙十二」……商家以數不盡的噱頭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著人們的購物慾望,讓消費者去買很多沒有必要的產品。每年到這幾個日子,全國人民好像都進入了一種癲狂狀態,商家精打細算著用看起來性價比超高的活動力度去吸引顧客,消費者也輾轉於各大網購平台,權衡得失與利弊,作為連接這兩個主體的各大物流或快遞公司,時時面臨著爆倉的壓力。

那這種社會現象正常嗎?日光之下無新事,這種網絡購物狂歡就類似於從前的集市,現在的會展行業,在約定時間內以一定的低價去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供消費者選擇,不同的是購物渠道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不過,縱觀整個人造購物節,與其說是商家和消費者的狂歡,倒不如說是人的慾望的勝利。在這裡,我們都是被物質綁架的奴隸而已,被蠅頭小利主宰著決定,被貪念左右著生活。

不過,這種人造購物節真的一無是處嗎?

從短期來看,它對於促進經濟的發展確實起著推動作用,沒有消費慾望,便沒有生產動力,整個社會的經濟便會處於一種相對平衡或者是停滯的狀態,消費與生產一環扣一環,緊密聯繫。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節日依舊是弊大於利。它會無形間提升物價水平,進而變相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購物狂歡節中,各個商家主打價格戰與折扣力度,折扣力度大的意思是平時產品價格很高,但在這幾天卻很低。為了達到這所謂的折扣吸引,商家可以做兩件事:1. 降低產品的質量,進而降低成本。2. 平時將價格標很高,超出產品本身的價值很多,然後集中在這幾天降價。當然,有些有良心的商家也可能不會這樣做。但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消費者可能實際拿到的產品要不是生產質量有所下降的(某些商家專門為雙十一生產低質產品),要不是產品本該就值這個價,商家並沒有提供更多優惠,反而這種消費者與商家都約定去狂歡的節日意識會刺激商家選擇在平日中將價格標虛高,無形之間提升物價水平。

不禁會問:這種行為會有消失的一天嗎?答案可能是在非常非常久遠的未來,那時候社會文明與教育達到一定的高度,每個人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人的理性與定力足以戰勝慾望,能夠合理對待生活中的取捨,只是到達那樣的社會得經歷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

IK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