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首度於2016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全版舞作,將在2016年3月11至13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磅礴登場,這次舞作特別邀集跨界音樂人林強、劇場鬼才蔡柏璋、世界劇場設計銅獎王奕盛、出版設計界奧斯卡「金蝶獎」金獎何佳興、登上美國芭蕾舞雜誌《Pointe》的服裝設計師林秉豪,以及燈光設計沈柏宏,聯手打造前衛的當代浮世繪。
(影像來源:兩廳院)
《十三聲》編舞靈感來自鄭宗龍曾聽母親敘述艋舺一位傳奇賣藝聲優。舊時大厝口廣場前,常聚集乞丐、拉琴藝人、流氓和吆喝攤販等,其中,有位江湖賣藝郎,以忽男忽女、幼聲老嗓的一人劇團,詮釋古今佚事與鄉野趣談,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稱「十三聲」。
曾獲歐洲編舞大賽首獎的鄭宗龍,有別於以往探求內心的創作風格,《十三聲》以台灣庶民記憶為根,前衛設計和電子樂音勾勒出新潮的鬧街肢體語彙。繼續發展《在路上》與《來》以民間祭儀融入舞作的特殊風格,繪入街頭霓虹色彩的螢光舞衣,由男舞者真槍實彈唱乩咒、女舞者起舞,11位舞者拍手、跺地、踩踏、吟誦、哼唱,身體各部位無不用來「發聲」,身與聲的轉換推進能量的流動,轉繹出街上常民奮力求生的姿態節奏。
鄭宗龍的母親住在剝皮寮,爺爺也在這附近賣麵,所以他從小就在這一帶跑來跑去,附近的龍山寺、青山廟、夜市都是他熟悉的範圍,「當夜幕低垂,萬華夜市開始熱鬧,才開始要演……你轉過頭去, 這邊是螢光歌仔戲,再轉過頭去,這邊是布袋戲,你再轉過去,有乞丐在地上爬,你再轉過去,有人在街角爭吵,你再轉過去,有很生猛的漢子在叫賣內衣……」鄭宗龍生動地描述編舞時在腦海飄過的鮮活畫面, 透過舞者肢體呈現街景生存百態,一幕幕轉換間,身與聲交替撞擊出觀眾對於在地文化的塵封印象。
(影像來源:兩廳院)
道壇唱咒是鄭宗龍記憶裡的樂音,也是在商店裡永遠買不到、只能聽「現場Live」的特殊旋律,卻隨時代更迭流逝,鄭宗龍一心想將這充滿神祕與獨特張力的聲音融進《十三聲》。道壇裡的唱者卻認為神明之事非兒戲,
不肯答應,直到鄭宗龍擲出三聖筊獲神明應允,才首肯出馬教唱。運用恆春古謠,為《十三聲》打造跨界前衛配樂的林強說:「宗龍和我都會反省自身生命成長的因素,讓這因素在作品中成長……擲筊杯就是對創作的文化表達尊重和理解。」
「芭蕾群陰」圖文作家的服裝設計師,同時也是自創KeithLink舞衣品牌的林秉豪,運用幼年曾見過的台灣傳統酬神野台戲的大膽螢光色,設計出紅光綠柳的舞衣,為童年記憶裡的斑斕重新上色。
知名美術設計師何家興,掌舵舞作美學呈現,認為《十三聲》的核心就是透過創作回到自身的土地和找回文化的自信。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