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張壹柒

蔡政府在推動離岸風電時,誇口要帶動1.2兆元的產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美麗的夢想逐漸變成了泡影,不僅讓台灣陷入國際訴訟的泥淖,還因為過度強調國產化,導致市場壟斷,最後只剩下西門子歌美颯一家公司獨大,讓整個產業變得更加脆弱。面對這種局面,風電商們不免開始抱怨,建設綠電的進度可能因此大幅推遲。這個原本看似光明的未來,卻在政策失誤與現實壓力下,迅速變成一場災難。

蔡政府的離岸風電政策,在一開始就打著「國產化」的大旗,意圖將台灣打造成世界級的風電生產基地,帶動上兆元的產值。然而,這個計畫從一開始就隱藏著許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台灣缺乏足夠的海事工程技術與相關產業基礎。台灣在推動國產化的過程中,強制要求風電業者使用本地生產的設備與技術,但事實上,台灣的相關產業鏈遠遠未達到能夠應付這種龐大需求的程度。

根據統計,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至今仍無法達到政府最初設定的產能目標。根據政府資料,截至2024年,整個離岸風電產業僅完成了當初預期目標的50%。其中,除了西門子歌美颯外,其他外商因不滿國產化的嚴苛要求,紛紛退出市場。這種情況導致了市場壟斷,價格失控,也讓原本應該快速推進的風電計畫變得遙遙無期。

然而,問題不止於此。台灣在推動國產化的過程中,忽視了國際規範的重要性,這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後果。歐盟已經向世貿組織(WTO)提告,指控台灣的國產化政策違反了自由貿易原則。這起訴訟不僅對台灣的國際形象造成嚴重打擊,也可能導致台灣必須面對巨額的賠償金。

這樣的結局,似乎早在政策制定之初就已經註定。台灣並不具備足夠的海事工程能力來支撐這樣龐大的國產化計畫,連大型重件焊接工這樣的基本能力都欠缺,卻一心想要透過國產化來壟斷市場、提升產值,結果卻是既拖累了產業發展,又讓國際社會看笑話。

ADDY9930
圖片取自:(FB 民主進步黨

更加諷刺的是,許多參與第二階段風電遴選的開發商,早已看出這其中的問題,但為了搶下這塊市場大餅,依然選擇與政府「合作」,甚至簽下了大量備忘錄,先拿到案子再說。當拿到案子後,才開始抱怨台灣國內無法提供足夠的產能,這時候才要求政府放寬政策、允許從國外進口設備。這種投機取巧的心態,無疑是政策失敗的一大原因。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在離岸風電方面的投入已經高達近9000億元,但實際產出卻遠低於預期。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風電產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在技術水平還是產業鏈的完整性方面,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樣的發展態勢,也讓人不得不質疑,政府當初大肆宣傳的1.2兆元產值究竟有多少是基於現實考量,又有多少只是為了迎合選民的口號?

如今,隨著歐盟的訴訟以及國內風電業者的不滿,蔡政府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無疑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繼續堅持國產化的美夢,只會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顏面掃地,並拖累整個產業的發展。相反,若能夠面對現實,調整政策,適度引入國際技術與設備,或許還能夠挽救這個原本充滿希望的計畫。

台灣的未來,不應該被幾個虛幻的數字和過度理想化的政策所綁架。離岸風電本應該是台灣綠能轉型的重要一環,但如果政策失當、目標不切實際,那麼這個美麗的夢想就只會變成一場空。台灣人民應該要求政府給出一個實際可行的發展藍圖,而不是繼續被那些不切實際的承諾所蒙蔽。

總結來說,蔡政府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失敗。與其繼續夢想1.2兆元的產值,不如腳踏實地,承認現實,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完善產業鏈、引進國際技術上,這才是讓台灣在全球綠能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真正關鍵。國產化並非萬靈丹,更不是解決台灣風電問題的唯一途徑。面對現實,調整策略,或許還來得及挽救這場風電產業的危機。

最後,我們只能揶揄一句,這場轟轟烈烈的「國產化」風電夢,究竟是為了台灣的未來,還是為了某些人手中的政治籌碼?答案也許並不難猜,但值得所有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