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西方國家有句名言「恐怖的兩歲」,而東方國家則是「三歲小孩,貓狗都嫌」,不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這2句對於學齡前孩童的描述,可說是講到大多數父母們的心坎裡,心有戚戚焉。這時期的孩子,已脫離了嬰兒期的依賴,開始有了自主意識,加上必須面臨生命中諸多「第一次」的成長壓力,因此時常會有情緒失控的情形,前一秒玩得開開心心的,下一秒立即「變臉」,總是令照顧者不知所措。

BAD

這樣令父母抓狂的行為不僅是專屬於2、3歲的孩童,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可能會持續到5或6歲。育兒專家Alyson Schafer表示,學步期及學齡前的兒童並非故意要表現這麼差的,他們只是在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罷了,不論這個需求是渴望得到關注,還是只是希望能夠晚點上床睡覺。她說 : 「我們必須讓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及期望更為合理化」。針對以下令人沮喪的行為,Alyson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供困擾不已的父母們參考。

  • 耳朵根本沒在聽

作父母的常常認為孩子是故意裝做沒聽到我們講的話,但實際情形是他們正被某事吸引住而沒有聽到。我們可以試著站在他們的觀點,並且提供選擇權,畢竟他們已經十分厭煩在每天的生活裡,總是不斷被要求做這個做那個,或是不可以做什麼。若是和顏悅色地與孩子溝通後仍舊沒有回應,那麼表示他需要更多的自主權,需要讓他在更多的事上有選擇的權力。

  • 行為脫序

許多父母不敢帶小孩去公共場所用餐或是賣場購物,因為許多孩童會在這些地方「展現永遠用不完的精力」。美國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Lise Eliot博士表示,當孩子感到十分疲倦或是過度興奮時,他們就會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博士建議,平日就要盡量讓孩子有更多自由奔跑的機會,並且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體能活動。若在超市不便讓孩子活動的話,可以改用「請他們協助」的方式消耗他們的能量,例如,幫忙挑水果,或是將物品拿至收銀台。

  • 亂發脾氣

Eliot博士表示,幼兒無法像成年人般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找不到恰當的詞句來表達感受,因此,當孩子大發脾氣時,若是父母也隨之起舞、大聲回應的話,將造成惡性循環,使得孩子更加感到不安。因此,父母們努力的目標應該是「減少情緒性的反應、給予更多的支持」,給孩子們一個空間好好大哭一場,給予同理心,並向他保證,若是他準備好要擁抱時,我們隨時在那等他。

Reference :

Is Your Child Acting Out—or Just Acting His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