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上篇說落腳大溫哥華都會區,乃因要在女兒家住幾個月。不是來旅遊,是來過日子的。
從落腳起,縈繞於懷的一個問題便是:女兒究竟住在何處——是否中心?這個問題的取向有兩個:一是自私的——女兒生活工作是否方便?二與當下及今後的生活有關——大都會區究竟應該是啥樣子?因為中國大陸正在進一步城市化。
經過幾次出行,這個問題算是明白了。住下的第一周裏,除了往所居的本那比市中心購物,有鄰居邀去溫哥華市的會所晚餐,跟女兒到人口第二多的素裏市辦護照,到列治文市的史提夫斯頓遊玩——向西、向南以及西南單程分別都是走了十幾二十公里。最強的感受是:相對而言,高層住宅很少,整個大都會區是由普通民眾的主要居屋——各式各樣的別墅構成的。所謂別墅,亦為中國大陸的說法,當地華人分為獨立屋和城市屋(Townhouse,即非獨棟別墅)。
(大溫地區本那比市南部艾德蒙斯街區的普通獨立屋)
(居處對面的城市屋,住4戶人家)
常聽出國旅遊回來的人說,發達國家的高樓和高速公路比咱北上廣深地區差遠了。沒有聽到誰說關鍵的差別在民居。
是差別,但無奈。加拿大國土面積略大於中國,人口卻只有3000多萬。卑詩省陸地面積92萬多平方公裏,人口只有440萬,而廣東省陸地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裏,人口卻過億了。咋整?臺灣也是無奈——3萬6千平方公裏,已有人口2千3百多萬。
為了降低公共資源成本,使交通、水電也包括媒體以及商業相對發揮效能,加拿大必須大都會化、城市化。比如卑詩省只有440萬人,大溫地區占了一半,這就相對集中資源了。而省會維多利亞只有33萬人,其他城市一般幾萬到10幾萬人,修個地鐵都難。
中國典型如上海,兩千多萬人,全市人口密度達3,775/km²,而大溫地區只有800/km²。如果把上海的區當成大溫地區的市,虹口、黃埔、靜安、盧灣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都在3萬人以上,而大溫地區人口最多的溫哥華市只有5千多人。
真真擠死人也,管理上就搞死你。
中國大陸為行政中心帶來的各種問題苦惱到無可奈何。比如多年傳說要遷都,最近的流言是遷市——北京市不幹,中央說你不遷我遷,把北京市嚇住了,於是準備遷到通縣,預算150億元人民幣。
盡管不是遷都,而是遷北京市政府,也算是無奈之下的一個辦法。當然又顯示出中央政府的權力無上,多少有點兒以大欺小的感覺。這在聯邦制國家是無法想像的事。不過有趣的是,竟然想不起來北京市政府在北京的哪個地方。枉在北京曾生活過10年。
其實遷都不如削權放權。中央政府的權力太大,掌握的資源太多,削權放權之後,地方就不會在北京有那麽多聯絡處、辦事處,養那麽多人,蓋那麽多房子,為了跑中央各部要錢,所謂“跑步(部)前(錢)進”了。
(大溫地區本那比市可住幾十戶人家的公寓,目前漸多)
(本那比市也有高層住宅,只是不多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