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怡靜
寧願打斷骨頭,也不能沒手機?這是你的寫照嗎?當科技被設計來吸引眼球,大腦成了螢幕的人質,該怎麼從科技成癮的流沙中脫困?
二○一○年,iPad問世。賈伯斯把平板電腦帶給全世界,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從不讓自己的小孩玩iPad。
「我們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科技產品,」他曾經告訴《紐約時報》。
不只是他,科技圈不少名人也都這樣。《連線》雜誌前總編輯安德森嚴禁五個小孩在臥室使用螢幕產品。推特創辦人威廉斯寧願買幾百本書給兩個兒子看,就是不買iPad給他們。舊金山灣區的一家私立學校禁止學生攜帶任何電子設備,包括iPhone和iPad,而該校七五%的家長都是科技公司的高管。
為什麼科技大咖們對自己最拿手的科技,反而充滿戒心?
因為他們都牢記一句黑幫的行話:「絕不要碰你賣的毒品(never get high on your own supply),」紐約大學行銷和心理學副教授奧特(Adam Alter)一語點破,這些販賣現代電子產品和服務的科技業者都曉得,他們正在提供人類通往上癮的直達管道。
在新書《無法抗拒》(Irresistible)中,奧特詳細檢視了手機、電玩、社群媒體等科技,如何「劫持」我們大腦,讓我們渴望使用這些產品和內容,且欲罷不能。
過去大家認為,上癮多和海洛因、嗎啡、尼古丁等化學物質有關。但如今,他警告,出現一種更普遍也更危險的「行為成癮」(behavioural addiction)現象。
工業國家一半的人都有上癮問題,不過,最常見的癮頭,正從藥物、毒品或酒精,轉變成行為上癮。
研究顯示,最讓我們難以自拔的行為,都跟上網有關:至少有四成的人網路成癮,他們會不停檢查電子郵件(上班族每小時平均會看三十六次電郵)、老愛在Instagram上瀏覽別人早餐吃些什麼,或沈迷線上賭博。全世界有二十億人擁有智慧手機,他們每天要花三個小時在手機上(在傳統手機時代,只有十八分鐘)。
不要小看這種「癮」的威力。有人做過研究,沈迷於熱門電玩「魔獸世界」的人,在開始新回合遊戲時,他們的大腦狀態,跟剛吸食海洛因的人,幾乎一模一樣,「大腦同樣會釋放多巴胺,」也就是說,行為成癮和物質成癮,兩者非常相似。
打斷骨頭vs.打破手機
對年輕人來說,科技上癮的問題尤其嚴重。奧特舉另一項調查為例,當研究人員要求受訪的年輕人,在「打斷自己的骨頭,或打破自己的手機」兩者之間做出選擇,有將近一半、四六%的年輕人說,他們寧願打斷骨頭,也不能沒有手機,「至少在骨頭復原期間,我還有手機相伴。」
即便那些選擇打破手機的人,雖然沒有理智斷線,也是猶豫了很久,才痛苦地做出選擇。「這真的是手機成癮,非常極端,」奧特形容。
他認為,現代人「戒不掉」電子科技產品,並不是因為我們缺乏意志力,而是因為這些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就是要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愈久愈好──臉書提供無限的動態消息,吸引你閱讀;Netflix在劇集結束時自動播放下一集,方便你追劇──讓我們很難控制使用量。
「螢幕的另一邊,有一千個人的工作就是要打破你的自律能力,」曾在Google擔任設計倫理學家(design ethicist)的哈里斯指出了關鍵。…(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3期)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