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

曾在報上讀到一篇描述媽媽心情的文章,約莫是說:孩子剛出生,單純地希望他健康快樂的長大。上了小學,赫然發現心目中聰明伶俐活潑的寶貝,到了學校並不盡如人意。為著孩子唸書不精、不守規矩或不得人緣常捶胸頓足,差點成了一天到晚指責孩子不用功、不認真、不乖、不懂事的那種媽媽。

媽媽變了還是孩子變了?
緩緩想起自己的初心,才發現是媽媽變了,而不是孩子變了。這個媽媽把教育比作跑馬拉松,但她察覺,一開始就用跑百米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學習過程又苦又累又黑!其實只要照著適合孩子的步伐就能享受過程。

筆者身為全職媽媽,亦把諸多心力放在孩子身上,該母親所經歷的,自己也心有戚戚焉。大人想求於孩子的愈來愈多,達不到自身期望,就比孩子還不快樂,造成有時候,親子間以「否定」和「距離」,取代了過去的歡笑和親密。

尤其拜媒體所賜,現代的父母父母多被洗腦「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除非經濟不允許,孩子間的成長流行──放學後,直奔一個又一個才藝班、安親班或補習班,取代自己的玩耍時間。當然我不否定補習班等有其價值,但僅限於孩子學不來和父母教不來的情況下。

前些時候,朋友國二的兒子開始全科補習。想到很為他心疼,也很懷疑他上正課時會在做什麼?還有心力學習嗎?許多研究顯示,假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袖手旁觀,將不利於孩子日後的品格與成就;然而過分主導和嚴厲要求,一樣會扼殺他們的自主能力、思考能力與學習興致。

愛孩子但不陷入教養迷思
所以父母如何取得平衡?

我認為不要落入成績掛帥的軍備競賽迷思中。成績好,不表示具備生活能力;成績好,不表示品行優良、人見人愛;成績好不表示將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例如很多企業發現,書讀愈高的人,眼睛愈常「長在頭頂」,不願謙虛請教或吃苦實做。

近日,孩子對某些科目有學習情緒時,不由得想起這位媽媽暮鼓晨鐘的提醒。我試著按捺脾氣,苦口婆心地勸他們試了再說。我說:「人生有許多挑戰,就像各種食物,不見得合己胃口,卻各有其營養素,多少要攝取。現在愈逃避,問題只會重演,且問題愈積愈多。人生就是學習解決問題,若你克服了,它能成為你的助力;真的做不好,只要將來不從事相關方面的工作就可。

總要經歷大汗淋漓,雙方才能再攜手前行,笑看明天。那又怎樣呢?彷彿征服一座山頂,雖苦也甜。」

我想,父母比較積極的做法就是,陪孩子走一里路,也要求他走一里路。因為,人生的路就是必須自己走。我們以身作則並陪著走,孩子沒有理由不走;因為我們對他有信心,他也就會鼓起信心哪!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遠離成績掛帥的競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