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田昊
來歷
跑和牌是中國地方諸多紙牌遊戲中的一種,流行於湖南大部分地區、廣西北部,四川部分地區。跑和牌的“和”,民間諧音亦寫作“胡”字。它的基本玩法與國粹麻將相似,而這類原理基本類同麻將的地方紙牌,都大致可以推斷形成於明末清初之時。在可考文獻的尋覓中,發現由明中後期盛行的馬吊牌開始,歷經鬥虎、扯三張、默和牌、碰和牌這些紙牌形式,再到清代改制骨牌後演變為麻將。在紙牌的演變中,各地又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紙牌,但萬變不離其宗,無不是通過扯三順子,三同牌等來和牌,都是各自經營自己的一盤生意,也折射著明代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後市民社會的意識形態。
默和牌應是玩家各扯各的手牌,悶頭不語,默默和牌。碰和牌則是有了玩家間的交流,可以吃、碰別家打出的牌,以碰為主。著名雜文家唐弢在有關麻將哲學的小文《雀吃餅》中說到:“如果說‘吃’是順序地爬,‘碰’就該是踏著人家脊樑地跨了。”跑和自然是得名於“跑”。“跑”,顧名思義當然不僅是像“碰”那樣跨越對手,而是更強力,更迫切了。 什麼是“跑”?它是指自己手中既有三同張,別人手牌打出或是底牌再摸出同樣的一張,而如果是碰牌之後,別人或自己從底牌再摸來同樣的一張也可“跑”。這跟麻將中的“杠”都是湊成四同張。在麻將中,“杠”可謂小概率事件。但跑和中“跑”卻有著不低的概率,這是為什麼呢?
限制級
我們不妨來看下跑和牌的組成和基本玩法:
一副跑和牌共有八十張,由中國字的大寫壹貳三肆伍陸柒捌玖拾和小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組成。其中,大貳柒拾和小二七十均為紅色,其餘皆為黑色。
遊戲主要由三人對壘,莊家拿二十一張,另外兩個閑家各起二十張,留19張作為底牌。遊戲開始後,玩家輪流摸底牌,但所摸底牌都不得拿入自己的手牌,必須打出。牌型少、三人戰、底牌屬公共資源,這便是“跑”在跑和中出現機率高的主要原因,而諸多限制性的規則又是主要圍繞“跑”來制定。
1,底牌不得拿進,必須打出,這條限制已經說過。補充說一點,只要有碰了牌,無論誰再從底牌中摸到同樣的牌,在沒有人和的情況下,都必須給“碰”的人“跑”。而麻將中自己碰的牌,由別人摸到打出時碰家是杠不了的,這正說明跑和中的底牌屬於大家共用。
2,如果手中有三張同牌,它們是不能被拆開跟其他牌組合的。只能等待“跑”或者“提”(自己再摸到同樣的牌)。當自己所摸的牌,正好手牌中已有一對,必須做的動作是將這三同張放於桌面,不亮出來,其實等同於自己手上有了三同牌,這個動作稱為“煨”。
3,和牌只能和底牌。別人手中打出的牌不能和,但如果打出的牌有“跑”必須得“跑”。
算息·商戰
為什麼跑和這麼重“跑“?這當然跟跑和牌的最終和最高目的有關。跑和的胡牌是以能將21張牌湊足七個三順張,三同張,四同張等牌型,但同時必須得滿足最低15和(hu)息。息的演算法如下:
提(四張): 大字12和 小字9和
跑(四張): 大字9和 小字6和
煨(三張): 大字6和 小字3和
碰(三張): 大字3和 小字1和
貳 柒 拾 : 6和 二 七 十 : 3和
壹 貳 三 : 6和 一 二 三 : 3和
於是,我們便明白了為什麼“跑”有著重要地位,原來跑和中四張牌的息最高,而跑和的限制性規則就是鼓勵大家一起把這盤生意做大、推高。只不過這商戰是三人各自為戰,絕少配合,但也甚少相互拆臺機會,公平競爭,比拼計算。
如果說麻將經常會像一場文藝電影,一圈牌下來可以不斷轉換目標,擁有無限可能,節奏緩慢,閑看花開花落,那跑和因為上述的諸多限制,明確的目標設定,所以更像是短時間內必須完成不可逆行動的好萊塢經典敘事片,雖沒有麻將格局之大,但在手牌範圍內卻有比麻將更複雜且更靈活的組合,除了傳統順子,同張,大小同字也可搭,這就比麻將多出了好多倍的組合可能。於是短暫的一局中,必須精力集中,高速運算,幾乎沒有讓人喘息的節奏。三個玩家一起勇往直前,直到終點。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