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蓉萍

位於中山商圈內的赤峰街逐漸發展出特有的文青時尚風,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朝聖,像是「台灣好,店」和「小器」,就是外國部落客大力推薦的特色小店。

台北市的中山商圈是一個帶有濃厚日本情結的多元商圈。如果往東把「條通文化」也涵括其中,這商圈就更具日本特有的風塵味了。也因此,許多的日本商務客喜歡在這個區域出沒,影響所及,來這裡的日本觀光客自然也就更多了。

而正如台灣人到日本觀光已經從世界級的名勝景點轉入地方小鎮一樣,日本觀光客到台灣旅遊,也開始走向精緻化和個性化。在台北,他們現在最熱中造訪的一個地方,就是在商圈西邊的赤峰街。

赤峰街稱得上是沒落老街復興的經典案例,這裡有不少年輕人帶著想法新開的時尚服飾店、工作室、咖啡廳等,同時也有阿公時代就開的歷史悠久的茶行、柑仔店、麻油店。而這些新舊協調錯落的店家,在中山商圈人潮西進的帶動下,慢慢形成了赤峰街特有的文青時尚風,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朝聖。

這其中還有不少外國部落客大力推薦的店,像是「台灣好,店」和「小器」,就是各國年輕旅人喜歡來的兩家店。

小器柔化赤峰街
小店的職人精神 傳達生活的美好

對日本人來說,這種新舊交錯的小巷弄,正是日本人的最愛。但是除了台灣味之外,日本味十足的「小器」,也是他們會來造訪的小店。走在赤峰街巷弄間,會發現繞來繞去,好像常看到小器的店,因為這裡有六家店─小器公園店、小器藝廊、小器食堂、赤峰二八、小器梅酒屋、小器生活料理教室,各有不同功能。

赤峰街還沒暴紅前,小器已經進駐這裡。小器生活創意總監江明玉回憶說,當時台灣並沒有這種生活用品的商店,而她自己對日本器皿類一直很有興趣,於是基於一個單純的想法,就是開一家「小」店來賣「器」皿,一家雇用一位店員就夠的那種小店。2011年她在赤峰街看到一間店面要出租,而且附近環境清幽,於是2012年5月,小器在這裡開了第1家店,但沒料到,4年後,光是在這個小小的區域,小器已經增加到6家店。

掀開亞麻色的暖簾,拉開小器公園店的門,彷彿置身日本的工藝店。無論杯、盤、鍋、碗等所有生活道具,雖令人眼花撩亂,心情卻又能頓時沉靜下來。江明玉說:「我們現在經手的品牌有一百多種,商品甚至可能有2、3千項,但是原則很清楚,就是簡單、好用。」

江明玉之前曾經受朋友之託填過一份問卷,問卷內容是要了解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會注重哪些因素,她驚訝地發現,答案中竟然沒有「好用」這個選項!她說:「台灣現在很多文創產業或文創商品,都在強調設計感,可是我不會想買一個有設計感卻不好用的東西回家。」

如果是藝術品或飾品自然另當別論,但如果它是一個花瓶,有特殊又美觀的造形,卻不能插花:每天都要用的馬克杯,把手卻不好握,這樣就完全失去設計的原始意義。

現代人居住空間狹窄,生活也忙碌,因此「好用」的重點,還包括是不是好收納、好清洗,這些實用性的功能不能次於它的設計。好看只是最後的加分,這就是小器的選品最高原則。

目前小器最受歡迎的三個品牌,分別是SSS、東屋和松德硝子,這些都是和小器獨家合作。由於之前就有合作關係,儘管現在生活用品店愈來愈多,這些商家都是職人手作,無法大量供貨來拓展市場,而且日本人也慎選合作對象,因此小器仍有優勢在。例如SSS的概念是強調生活道具的創造,在鐵、漆、銅、木等各領域和地方上的名工匠合作。東屋則借重職人技術,用現代的手法詮釋傳統的道具,實用與美學兼具。松德硝子是一家1922年創業的燈泡工廠,現在將技術應用在玻璃製品上,能生產出極薄又厚度均一的玻璃器皿。

不只賣設計 也是社區好厝邊

店內的品牌多數是江明玉自己看過並挑選,但她也會聽不同的聲音。畢竟是零售業,客人的需要還是要擺第一,只要不違反品牌精神,即使不是她的菜,只要客人可能喜歡,一樣會進口。

小器赤峰街的6家店,其實是一個器皿的循環和延伸。小器藝廊做的是有關器皿的展覽;赤峰二八除了器皿之外,還銷售浴巾、衣服、花藝等家用品;小器食堂販賣使用這些器皿的日本家常料理,它的開放式廚房,讓顧客吃得安心;相關企業出版生活風格的書,於是開了料理教室,讓料理書的作者親自教授如何做菜,同時也用到小器的器皿。

至於梅酒屋,是因為梅酒或果實酒是很生活化的飲品,也沒有太深奧的學問,用餐時可以讓氣氛更融洽。除了日本的生活道具之外,小器也開始開發台灣的原創商品系列,目前有水果杯、生肖杯等商品,在日本的CLASKA商店也可以買到。

4年來小器的業績穩定成長。或許赤峰街有一時的加分效果,但對小器來說,堅持簡單實用的風格,為日常生活帶來美好,才是永久生存之道。

台灣好,店 出賣好台灣
搭本土好物平台 架國際交流空間

兩個年輕女孩專心地坐在小椅子上,在明信片上寫著字,然後投入郵箱,還不忘來個自拍,證明到此一遊。這是「台灣好,店」內的一景。來自香港的Rachael說:「我們很喜歡台灣,也來過很多次,各大旅遊景點都去過了,之前最常去的是東區,這次想去些不一樣的地方。之前上網查到赤峰街有很多特色小店,所以特地來這裡看看。我發現這個地區很安靜、很有設計感,展現台北市不同的面相。」

「台灣好,店」是台灣好基金會於2009年在中山捷運站附近開設的店,店長葉莉慧回憶選定這裡開店的經過,當初希望找有文藝氣息的街道,又負擔不起太貴的房租。經過這附近時,發現這裡有價值百萬的綠色景觀,前面的線形公園很僻靜,又有蘑菇這個好鄰居,於是決定在這裡落腳。

「台灣好,店」的規畫方式是,1、2樓展售商品,3樓提供資訊。「台灣好,店」可以說是1個販售的平台,了解各產業和店家的故事後,幫他們「說故事」,在商品旁附上簡單的說明,讓消費者知道商品來自哪裡、代表什麼意義,這樣不但對外傳遞了台灣文化,同時也方便遊客挑到有台灣特色的伴手禮,並對地方社區和部落有所回饋。

例如瓊崖海棠吊飾,是由台東縣知本鄉法拉撒工坊製作,果實種子經過簡單加工就能展現原始和天然的美感。法拉撒是卑南族石頭的意思,這個工坊會將撿到的石頭彩繪製成飾品、用銀杏果製成鑰匙圈等,實用又有特色,尤其受歐美人士喜愛。

環保也是訴求的重點,例如2樓的木椅是漂流木製成;日本觀光客偏好的串皂,即是台東縣池上鄉秋菊皂坊將廢油再利用所製成,3個肥皂串在一起,吊在浴室還能當芳香劑使用。

3樓則特地設置了一個旅人空間。工作人員指出,這裡對外國朋友提供旅遊資訊和協助,讓觀光客在這裡休息、喝杯茶,還能免費寄一張明信片回國。根據統計,每星期寄出明信片的人平均100多人,其中以日本觀光客居多。台灣的觀光客也可以在這裡蒐集旅遊和藝文資訊,達到交流的目的。

今年邁入第8年,可能有1、2次損益接近打平,其餘時候都是賠本經營這家店。不過這家店更重要的使命是讓大家認識台灣。剛開店時,外籍 消費者大約占1/3,現在上升到2/3左右,其中又以日本人居多,但也不乏來自香港、東南亞、韓國和歐美國家的人士。讓葉莉慧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羅馬尼亞人,「他在台灣學中文,因為太太要從家鄉來找他,因此他要先做功課,在台北市內找到值得帶太太來的地方。」「台灣好,店」正是可以看到台灣地方特色的店鋪。

不只賣好物 也是旅人新空間

多年下來,這家店不只是做買賣的商家,甚至成為國際交流中心。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台灣人熱心捐款達到200億日圓以上,讓許多日本人非常感動,也付諸實際行動來感謝台灣人的善心。當時有1位30多歲的日本人,特別到「台灣好,店」,靦腆地從背包裡拿出一些用友禪紙剪成愛心形狀的貼紙,對店員說:「能不能麻煩你們在台灣人買完東西以後,幫我們送這個愛心給他們?跟他們說,這是我們要感謝台灣人對日本的資助。」

當時還有1個日本年輕人,把日本國旗和台灣國旗貼在一起,旁邊密密麻麻地簽滿了名字,希望掛1面在「台灣好,店」的牆上,一定要讓台灣人感受到日本民眾的謝意。

外人眼中的台灣,有善良的人民、豐富的物產、純樸的生活。葉莉慧指出:「我們不一定要大家來店裡消費,我們真正希望的是大家支持在地的小農和地方的發展。」現在愈來愈多企業在送禮時,會支持這些在地企業,協助他們用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台灣好物受到重視、地方文化得以傳承,符合台灣好基金會設立的初衷。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赤峰街 打鐵老街新表情 文青特色店隱於市 台灣小店》 繁華街燈外的觀光客朝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