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inpoint 博士
十一月六日各大媒體顯著報導國碩暨碩禾前董事長陳繼仁驟逝,引發外界討論,他生前寫下的最後一封信昨日曝光,他坦言,是在醫生非常嚴厲地警告他,他才理解17年來的創業路,已過度透支體力。他坦言,那一刻才滿懷虧欠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未來也必須慢慢償還過去不當對待身體的債務。
看到這則新聞頗令人惋惜和感傷,前陣子草根新視野也有文章提及台灣人的工時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根據1111人力銀行在去年所作的調查指出,台灣企業普遍有加班現象,一般上班族每月平均工時221小時,比正常工時多出41小時,而高階主管則每月高達251小時基層主管234小時,愈高階加班現象愈嚴重,當然身體的健康也就同時一點一滴在耗損。
類似國碩陳董事長的英年早逝,在台灣屢見不鮮,令人遺憾。可以印證聖經馬太福音上的一句話:「人賺了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俗話常說,人在年輕時用生命換金錢,年老時用錢來換生命。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是在打拼中過日子,最感欣慰的就是看着自己的存款日漸增加,但不管存款數字後面的零如何增加,如果最前面的那個1倒下來的話,再多的零也毫無意義。
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端看在這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什麼。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Maslow)把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亦即他認為人生在世追求的終極目標是自我實現;而每個人對終極目標的界定則不盡相同,相當大比例的人將創業、當老闆、賺大錢當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也是有人把當大官當作終極目標,其實這些都有一共通點,那就是透過金錢或官位來追求對社會的影響力,亦即從利己到利他的境界。即便到了利他的境界仍然只是精神的滿足,而宗教信仰所追求屬靈的滿足則境界更高,人如果能由此一層次看事情,知道人生在世是過客,至終肉體要歸於塵土,心靈要歸於永恆的家鄉。人帶不走財物,也帶不走地上的冠冕,但是有些可以繼續存留被人記念的,那就是透過愛心與關懷所撒下的種子,對周遭環境以及人事物所有的幫助,這樣的思維將幫助我們要如何分配每天的24小時,以及如何運用我們的精力在那些更有意義的事物上面。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