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張壹柒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發言,再次展現了他一貫的詭辯風格。當他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過完75歲生日,中華民國即將迎來113歲生日」時,這一言論看似幽默,卻暗藏深意,甚至可說是矛盾重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關係,竟然被賴總統用這樣的方式來解讀,難道他真的以為以年齡來劃分就能區分國家之間的從屬關係嗎?

中國到底是不是祖國?

賴清德的「祖國論」引發了極大的討論,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可能是中華民國」。這種言論不僅顯得邏輯混亂,還對中華文化與歷史的連續性帶來了諷刺意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而中華民國的歷史更為久遠。然而,單純地用「國慶歲數」來比擬兩岸關係,似乎忽視了其背後的複雜歷史背景與文化聯繫。

根據台灣的調查數據顯示,高達95%以上的台灣人祖籍來自中國大陸。無論是祖先的血脈還是文化的傳承,兩岸之間的聯繫不容輕易割裂。賴總統如此拋出「祖國論」,無疑是為了迎合一部分民粹,但卻無法改變現實中的文化與歷史聯繫。

文化的認同與政治的分裂

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應該是兩岸人民的共識,而不是彼此排斥的原因。然而,民進黨政府卻屢次將兩岸文化交流視為「國安威脅」,這不僅讓人感到費解,更讓台灣陷入一種孤立的困境。根據最新的統計,超過60%的台灣年輕人對於大陸的文化作品有著高度興趣,包括音樂、電影和電玩遊戲等,這些數據足以顯示兩岸之間的文化互動本應該是和平的紐帶,而不是政治的工具。

賴總統在過去曾強烈反對「兩岸一家親」,聲稱「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祀」。如今卻在國慶上稱對岸為「鄰居」,看似在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不願承認兩岸在文化上的共通性。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究竟是在保護台灣的利益,還是僅僅為了在政治上撈取短期利益?

ADEY0250

圖片取自:(FB 賴清德

兩岸關係中的「冠冕之爭」

有趣的是,當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前總統馬英九會晤時,他表示「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就可以尋求共識,化解矛盾。然而,賴清德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反而試圖通過所謂的「正朔之爭」,讓兩岸陷入一種彼此對抗的氛圍。這與當年「漢賊不兩立」的邏輯異曲同工,完全無視兩岸之間可以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可能性。

根據多項民調結果顯示,超過70%的台灣民眾希望兩岸能夠保持和平穩定的關係,但民進黨政府卻持續煽動「台獨」情緒,甚至將任何兩岸的文化交流視為「統戰」或「入侵」。這樣的策略,無疑是在自我孤立,讓台灣失去與大陸對話的機會,也讓兩岸人民的心越走越遠。

賴清德的「邏輯怪圈」

賴總統的思維邏輯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當他在談到「誰是戶長」時,意圖否定兩岸的聯繫,卻又無法擺脫中華文化的共同淵源。若兩岸真的如他所言「各有各的戶長」,那麼共同祭祀、敬仰的「公媽」又如何解釋?這不恰恰說明了兩岸其實是一家人嗎?賴總統在國慶上的言論,表面上試圖打破「國共內戰舊史觀」,實際上卻讓兩岸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甚至引發了新一輪的「正朔之爭」。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黨政幕僚將其演講解讀為「顛覆老台獨派的獨立建國論」。這讓人不禁懷疑,賴清德到底是想要重新詮釋「中華民國」,還是僅僅想利用這種含糊不清的立場來博取選票?當他試圖用「中華」這頂冠冕來包裝其政治主張時,他是否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僅矛盾,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嫌?

文化台獨的自我矛盾

民進黨政府多次強調,台灣必須走出自己的文化道路,避免被大陸文化「侵蝕」。然而,根據文化部的數據,台灣近年來對大陸文學、音樂及影視作品的進口需求不減反增,甚至在某些領域中,大陸的影視作品在台灣的市占率超過了50%。這樣的數據顯示,兩岸在文化上的交流與認同是無法被人為阻斷的。

民進黨政府將兩岸文化交流升級為「國安問題」,無疑是在製造更多的隔閡,並最終損害台灣自身的利益。事實上,兩岸的文化交流本應該是和平穩定的象徵,而非政治對立的工具。當民進黨政府將其視為「入侵」時,這種自我孤立的行為,只會讓台灣更加孤立無援。

結語:揭露真相背後的「幽默」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幽默」發言,無疑是為了迎合特定族群的心理需求,但背後卻充滿了矛盾與錯亂。當他一方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方面卻又試圖借助「中華」的概念來為其政治主張背書,這樣的邏輯不僅讓人看不懂,更讓人質疑其真實的政治意圖。

文化的認同是跨越政治邊界的,兩岸人民應該在共同的文化認同下,尋求和平共處的方式,而不是彼此敵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和「正朔之爭」,只是在複製過去的對立與分裂,並無助於解決當前的兩岸關係問題。或許,他應該真正思考如何讓兩岸之間的「鄰居」關係,變得更加和平、穩定,而不是一味地製造衝突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