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讀小說有兩大境界:第一,沉浸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從故事中獲得個體快樂。這類讀書停留在個體人物層次,屬於“點”的範疇。第二,對小說整體進行深層次思考,對小說中的人物跨越性別之分,看到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圍繞"人"、"人的需求"、"人的心理"而展開。這類讀書是在宏觀層面,屬於“面”的範疇。
本文重點陳述第二點,並以賈平凹的《廢都》與曹雪芹的《紅樓夢》作為案例進行論證。
賈平凹的《廢都》整體上圍繞的是主人公莊之蝶身邊的三個女人而展開。他的夫人,標準的良家婦女,她是他未成名之前市場化下的最優選擇,但真的不愛,選擇她只是為了滿足社會立足之需求;他的小三,一位真正懂他、愛他並能夠滿足他生理需求的女人,愛的深沉卻無可奈何于倫理道德,他真正的心理需求;他的保姆,偶爾的偷歡,最後借用自己之名氣為她謀的"好出路",對她心存愧疚,他對新鮮感的需求。不難發現,莊之蝶身邊的三個女人的出現都是他個人需求的呈現,都是莊之蝶一個人的映射。
當你在讀此書時意識到作者是將所有的人物凝結於一個人身上時,就覺得故事情節不那麼重要了,對"人"本身的理解才是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同樣是此道理。
喜歡讀《紅樓夢》的人一定會有這樣一個問題:“賈寶玉到底是喜歡林黛玉呢,還是薛寶釵?”當提出這個問題時,你的閱讀只停留在“點”的階段。如果從“面”上去把握的話,林黛玉與薛寶釵其實是融為一體的。
林黛玉不那麼人情世故,與社會格格不入,但保留著最潔淨的靈魂,她身上的“自我性”是她之所以是林黛玉的根本原因。薛寶釵不是這樣子的人,她識大體,能夠體諒他人,她的身上更多呈現的是“社會性”。她的“自我性”沒那麼明顯,因為在人際關係中她將自己最真實的東西很好地隱藏了起來,她需要融入社會。
其實,“自我性”與“社會性”是一個人的兩大特徵。“自我性”讓你成為你自己,“社會性”讓你從別處獲取資源,得以生存。所以,將林黛玉與薛寶釵糅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人。這一點,也在曹公給寶黛寫的判詞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現:“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第一句與第四句是薛寶釵的判詞,讚歎薛寶釵作為妻子,會洗衣織布勸丈夫求取功名,守婦人之道卻命運不濟,最後獨守空房。第二句與第三句是林黛玉的判詞,黛玉雖有才華但不被重視,在社會大環境下,她的才情也只能映襯命運的悲。
將她們兩個的判詞寫在一起,是因為二者不能分離。將她們兩個揉在一起,你會發現,她們身上共同呈現的是社會對“人”的要求,“自我性”與“獨立性”需融為一體,你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讀小說,從“面”上去把握,會體會到更多韻味!
注:文中的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一起探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