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pencer

11月22日與23日是選前一週的超級週末,各候選人大都有自行舉辦的造勢活動,例如連勝文陣營在22日所辦的十萬人「挺到底」大遊行,而柯陣營則於23日在台北市東區舉行嘉年華會,也號稱超過十萬人的規模,其他縣市首長大概也都有類似的造勢活動,這種活動會對選情加分嗎?非辦不可嗎?

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把得票的屬性分為組織(動員)票以及空氣票,前者主要是侯選人的人際網絡以及所屬政黨板塊所創造出來的領域,後者則指候選人的知名度以及在公私領域表現透過媒體所產生的選民認同度。大家看到政治人物或參選人趕攤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都在經營組織票,而參加政論性節目或透過各類媒體(如電視、報紙、網路等)的廣宣都是冀望於空氣票。

而在前幾天的大型造勢活動,基本上是要兼顧組織票與空氣票,因此,媒體的傳播就變得非常重要;換言之,大型造勢活動如沒有媒體(特別是穿透力較高的電視)的播放,則只會變成自己人相互取暖,對於空氣票是沒幫助的,因此通常在競爭激烈的對一首長爭霸戰中,候選人有時也會主動購買電視時段以播出整個造勢活動中的精華部份。

而在大型造勢活動的SOP幾乎都會邀請重量級政治人物或公眾人物(如演藝人員)來助陣或壓軸。這種活動已成了國內外選舉的必要動作,因此,候選人在這種場合上的臨場表現就變成非常關鍵,畢竟投票是高度的感性行為,如何將支持者一要一要地催出來,就看候選人本身或競選團隊的事先規劃與現場表現了。

而主辦單位宣稱有多少人參加,與實際到場的人數落差之大,已經變成是一種常態,明明只有3萬人卻誇大成10萬人,最可悲的是各家電視台及文字媒體早就脫離媒體應該持公正的立場的原則,各為其相同屬性的政黨陣營盲目灌水,浮報人數,大家也心知肚明,唯一比較客觀的是維安的警察局也會適時地發表根據他們經驗判斷估計實際到場的人數,這也是台灣選戰的文化奇景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