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喬依絲編譯 Photo Credit: laterjay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由於少子化影響,現今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大多僅限於課業及才藝上的表現,至於其他事情,例如做家事,則不在意孩子是否有積極參與。台灣父母大多不願孩子將寶貴的時間花在瑣碎的家務上,反觀美國父母,無論孩子年齡大小都需一同承擔家中事務,做為「負責任」的開始。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孩童做家事與不做家事,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做家事的孩童長大後人際關係較好,獲得高薪的工作機會更是高了4倍,由此可見,讓孩子花時間在家事上比在才藝上更為重要。

然而當父母開始要求孩子做家事時,家中的爭執似乎就開始變多了。事實上,孩子的能力絕對足夠,只是他們期望從家事中獲得樂趣、成就感,若是少了這些附加價值,要求孩子做家事就彷彿老牛拖車,越要求越無力,甚至總是火冒三丈。所幸令人欣慰的是,這樣無助的景況是有辦法改善的。

首先,每個人要清楚認知到家務的「價值」。數千年來,家務事往往都是由婦女負責,且總被視之為「不重要、很簡單、不用花腦筋」,例如 : 掃地、拖地、曬衣服、煮飯、倒垃圾…等,由於大人用此眼光看待家務,小孩自然而然也「看輕」家務的價值。我們需要先調整態度、尊重我們所做的家事,並認為只有「聰明人」才能聰明且有效率地完成家事,小孩的態度也會因而改變的。

其次,家事大家「一起做」,孩童喜歡樂趣、合作、被關注,當他們在做一些遊戲時,總是渴望大人的目光能夠在他們身上、注意到他們的能力及進步。同樣地,對於做家事,他們期望能夠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做,而不是孤孤單單地一個人完成,如此才會有樂趣,而有了樂趣,才能夠持續執行。尤其,當孩子們意識到他們的付出可以使家人更開心、生活得更舒適,他們將會更樂意去做。

最後,與孩子有美好的「關係連結」,與家人有好的關係,孩子對家庭將會有更強的向心力。利用每晚或每週的家庭會議時間,父母可以分享上一週發生的好事及下一週的挑戰,幫助孩子們更了解父母的想法 ; 每個家庭成員也可彼此讚賞一件事,當所有小事情都被關注且被欣賞時,孩子就更能夠肯定自己在這個家中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Madeline Levine提到,不捨孩子花時間在家務上,就好比在告訴孩子好的成績比照顧他人更重要,如此將嚴重影響孩子日後的價值觀。

Reference :
children and chores: four ways to get them to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