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遠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所)暨創業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

解決大學過剩的途徑之一是鬆綁國際化的限制

台灣由於少子化的影響,1980年代開始,每年出生人口數就從40餘萬一路緩步下降,每年大約以1~2萬人的幅度跌落至2014年出生人口約為21萬餘人,而其中1998年出生人口是一最大降幅從32萬人降為27萬人,而102學年度全國大學招生總名額仍多達32.4萬人,所以對大學招生的影響第一波時間就是在2016年的招生,因此教育部也認為台灣的大學院校數需減少至百所(103年度有156所),並提出大學減量三方案:退場、合併、轉型,雖然所提的途徑都可以解決部份問題,但如果從企業管理的角度而言,各大學(由其是地處偏遠招生不易的學校)為了生存,他還是可以進行其他的選擇—例如進行國際化的招生(包括至國外的市場設立分校或是策略聯盟合作辦學、大量招外籍生)以解決市場與地理位置的劣勢。

在國際企業的理論中說明企業為了尋找市場、運用自有優勢等動機,會進行國際化以創造績效,但是目前的台灣高等教育學校,受限於法規限制,無法自由的進行國際化活動(由其是具有廣大人口與同樣語文的中國大陸市場之招生、授課),如果讓這些學校自由的赴國外(及中國大陸)招生、設立分校或和當地學校策略聯盟(學生可在台灣、大陸、東南亞等當地學習或是在台灣學習均可),或許有機會讓招不到學生的學校(並非其師資或辦學不佳,因為多數的學校其教學均通過教育部的評鑑),有一個主動行動的新機會,而非被動的被要求退場、合併。就如同早期台灣的廠商,因為產業變遷、成本壓力等因素,越早進入大陸市場(或其他市場)進行國際化,反而其有機會獲取更大利潤、擴大規模及建立品牌,台灣高等教育至今才做雖然已經時間太慢了,但國際化的營運是一全球的趨勢,許多歐美的知名大學已經在國外設分校、國外授課具有學位課程、與當地大學策略結盟共同招生授課等,台灣似乎已經自我限制太多,反而影響競爭力與生存。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當《重返二十歲》遇上《奇怪的她》
國際動漫節開跑 點燃青年動漫魂
超酷冰雕旅館
為故事拉關係 帶來影響力
嚴師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