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田卡 Photo Credit: Gabhksw @wikipedia CC BY SA 2.0

西方媒體在報導中國時,往往繞不開一個人——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被普遍認為是繼鄧小平以後,最強勢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身份和權勢引起了很多西方媒體的極大興趣,他是大多數外媒駐華記者最想採訪的人物。下文是西方主流媒體(美國《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等)對習近平的看法:

1.冒險者
用一位歐巴馬的前高級助手的話來說,“他(習近平)比我們想像中更民族主義,也更願意採取對抗姿態。”

“這可不是歐巴馬政府高官所期望的中美關係,”無論是在2009年歐巴馬上任之始,還是在2013年習近平上任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亞洲事務顧問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說,在喬治·W·布什總統時期,他曾任職於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很多人曾假設氣候變化等跨國威脅會緩和地緣政治方面的鬥爭,但是他們錯了。”

在一次演講中,賴斯表明中美兩國將會展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就兩國去年在北京公布的寬泛的聯合減排聲明達成執行協議。兩國亦將為減少中美飛機間的意外事件,在行為守則上達成協議,並會增加促進兩國教育交流的措施。
但在人權問題、南海爭議和網絡攻擊等意見最為相左的問題上,兩國仍存有很大的分歧,多個星期以來,白宮仍就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爭議不斷。

“他們在培養戰略模糊性,”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亞太安全項目主任帕特裏克·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這樣形容中國方面。“我們需要的卻是讓自身的利益變得明確。我們須下更多功夫,鞏固那些反對強迫和武力的規則,並對抗中國的擴充。”

馬裏蘭州的參議員本傑明·L·卡丁(Benjamin L. Cardin)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資深民主黨成員,他說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從未想過習近平會帶來這麽大的麻煩,無論是在領海問題還是在人權問題上。在這位中國領導人開始打擊異見人士和律師,並瞄準民間社會團體後,後者已經成為了非常令人關注的問題。

“起初,我們對(在習主席治下的)中國變革的速度持樂觀態度,”將於周五在國會山跟其他一些立法者一同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的卡丁說, “現在我們有點失望。”

2. 關閉私人溝通渠道
從某種標準來看,習近平的政府是共產黨統治的66年中最不外露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外國官員曾與中國高級官員或助手說得上話,並相信那些人能代表他們的領導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總理周恩來,基辛格與周恩來曾就中美和解進行過秘密談判。

而在習近平時代,那些管道已不復存在。

戴秉國在胡錦濤執政期間擔任中國外交政策方面的最高官員,與白宮官員保持著聯繫。這個職位現在由楊潔篪擔任,但權力已被削弱。

“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多尼隆(Tom Donilon)和戴秉國之間建立了一條有趣的管道,”前白宮官員埃文·E·梅代羅斯(Evan S. Medeiros)說。“我們知道戴秉國與胡錦濤有很密切的個人關係。”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亞洲問題高級顧問葛來儀(Bonnie S. Glaser)表示,讓她感慨的是,美國官員在與中國同行打交道時“並不知道這些訊息是否會傳達到習近平那裏”。

3. 並非經濟改革者
習近平似乎並非很多人所期待的經濟改革者,而是被視為意識形態色彩更加濃厚、更不透明,而且可能對外資企業更警惕。

“當初我們真的以為我們對他有不錯的了解,大家的期望是他更有活力、更容易打交道,能夠比他的前任更加有效地推行改革,”前白宮官員、現在任職於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李侃如(Ken Lieberthal)表示。
美方對習近平的初步看法是,他比前任一方面更具民族主義意識,另一方面也更加致力於經濟改革。隨著他在中國的體制內快速攬權,外界期待他將實施華盛頓方面長期呼籲的那種市場開放。

“當時在華盛頓很多人眼裏,習近平有10英尺那麽高大,”曾擔任參議員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顧問、現在任職於兩黨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理查德•方塔尼(Richard Fontaine)表示。

不過,自那以來,習近平並沒有以華盛頓很多人期待的方式運用自己的政治資本。雖然他從來就不像一個天生的政治改革者,但歐巴馬政府對他打壓非政府組織以及他有時發表的關於西方價值觀危險的刺耳言論感到錯愕。
與此同時,習近平推動經濟改革的步伐已經讓一些人失望。在華經營的一些外資企業擔心,他發出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呼籲,並不包括給跨國公司留出更多空間。
“企業希望了解的最重要情況是,改革怎麽了?中國只是在醞釀向國內的私營部門開放,抑或跨國公司也有份?”美國前財長、仍密切參與美中關係事務的漢克•保爾森(Hank Paulson)表示。“我相信改革派想要做後者。”
這種不確定性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有所表露,那天美國科技行業的一些頭面人物,包括蘋果(Apple)的蒂姆•庫克(Tim Cook)和Facebook的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都聚集在西雅圖附近聆聽習近平的演講。
剛接到邀請函時,其中一些與會者曾希望就一系列議題——從網路攻擊到中國企業竊取美國同行的知識產權——展開公開討論。最終的時間表僅安排讓他們聽中國國家主席發表講話。

4. 拋開技術官僚,對所有事情做主
習近平與同事和顧問、尤其是那些國家部委的技術官僚們保持著更遠的距離,比其他中國領導人保持的距離都遠,他作決策主要依靠自己的知識和直覺。當習近平想聽別人的意見時,他更常見的做法是開黨小組會。

習近平是22個“領導小組”中七個的組長,這些小組是在從經濟到網路安全等一系列事務上發揮作用的不透明的政策委員會。習近平還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又是一個秘密小組,其作用是協調針對內外威脅的安全策略,以捍衛共產黨的江山。

“我相信都是習近平主席在做主,”北京的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說。“他是最高領導人,主要的政策只能來自他。其他人只能在這個過程中給予他幫助。”

“在習近平身上我們看到一些新東西,”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富強》(Wealth and Power)一書的作者之一魯樂漢(John Delury)說。“頭號人物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這麽大過。”

5.只信任極少數人
了解中國政治內情的人士稱,習近平只信任極少數人。最明顯的一個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67歲的王岐山。習近平雄心勃勃的反腐運動就是由他主持的。王岐山是政治局的七名常委之一,喜歡看美國電視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從很多方面而言,他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實權更大。

知情人士稱,經濟政策雖然理應由李克強負責,但習近平堅持當最後的拍板人。部分因為在於,習近平可以向劉鶴咨詢意見。63歲的劉鶴是一位經濟學家,有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

劉鶴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寫過一些文章,稱中國需要轉向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並擁抱市場的力量。美國官員表示,他在一些會晤中也是這麽說的。

與習近平關係最近的人,也許是65歲的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中國官員經常把在地方任職時結識的官員帶入自己的小圈子。1983年到1985年間,栗戰書在河北省無極縣擔任縣委書記,而旁邊正定縣的縣委書記就是習近平。

一名知情人士稱,這兩個人當時“意氣相投”,“經常一起喝酒”。兩人的父輩都曾在中共成立早期為之效力,栗戰書還寫過文章,深情地談到在1949年為共產黨戰死的一名叔父。

栗戰書在地方逐步升遷,從西安市委書記、黑龍江省長,當到貴州省委書記。2012年,當時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令計劃因醜聞下臺後,栗戰書接任。當年11月,栗戰書入選中央政治局。

作為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負責處理習近平的各種事務。但是,他也在政策和外交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今年3月,栗戰書為習近平訪俄做準備,在莫斯科會見了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通常這種事情是由國務委員來處理的。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將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放在了辦公廳之下,也就是隸屬栗戰書管轄。59歲的蔡奇是該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曾在福建和浙江兩省與習近平共事。

習近平還會聽取“太子黨”成員的非正式意見;“太子黨”指的是第一代黨內領導人的子女。其中一人是64歲的解放軍政委劉源上將。劉源是一名前國家主席之子,在習近平的支持下,他在軍中推動了反腐運動。

“劉源在這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約翰遜說。“他對美國意見很大,而這些意見並不友好。劉源和習近平的其他一些親信一起在推動‘顏色革命’式的思維。”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