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蘇迪勒颱風肆虐,全台農業損失慘重,根據農委會統計數據,截至8月10日18時為止,農林漁牧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高達15億5,311萬元。其中,以雲林縣損失最為嚴重,達2億5,315萬元,占全台16%;其次是臺南市,損失達2億3,758萬元(占15%),再來是宜蘭縣,損失2億1,762萬元(占14%),其它縣市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等,損失皆達1億元以上,台灣的農林漁牧業嚴重受創,農損後續的復耕及修建刻不容緩。
農作物損失方面,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受損作物主要為香蕉,被害面積 3,728 公頃,損失金額高達2億5,201萬元,其次分別為文旦柚、竹筍、木瓜、番石榴等損失金額較多。農委會表示,農民只要農損面積超過2成,即可向政府申請金額補償;根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政府已經啟動「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系統」。目前已公告辦理現金救助地區為宜蘭縣及花蓮縣,已達辦理現金救助地區標準有雲林縣、臺南市。此外,受災區也可申請低利貸款,目前已公告辦理低利貸款地區為花蓮縣、宜蘭縣、臺南市、雲林縣、新北市、高雄市;已達辦理低利貸款標準為屏東縣。
蘇迪勒颱風造成台灣農業的嚴重損失,短期的影響是直接衝擊蔬菜、水果的價格,導致其高漲了數倍;但長期來看,政府應協助農民,作好更完善的颱風等天災之防範。雖說農業是看天吃飯,遇到嚴重災害,政府可以啟動救災資金予以補助,不過,更積極的作法,更應在平日的耕種技術、設備上作進一步的改善,以降低受到天災的影響。譬如,雲嘉地區已有部分農民採用溫室種植小番茄的作法,較不易受天候影響,但台南地區就相對較少,萬一出現強風豪雨,可能整批番茄就完全損毀;此時,再來申請農業受損補助,然後再重新種植,倘若不加力圖轉改種植技術與設備,只會不斷重蹈天災損賠與推高重建成本的負面循環。因此,面對氣候異常不斷加劇的現象,政府與農產業應藉此次的風災,徹底檢討與制訂根本解決之道。此外,持續加強農民的耕種技術和專業新知亦為重要,例如水稻的施肥應用多少量,才能預防性地降低大風雨等天災出現時所易引發倒伏的損害狀況。
預防勝於治療,雖然像蘇迪勒這樣的強颱,無法完全避免災害的發生,但政府與農產業可藉此檢討農業制度、強化技術與軟硬體設備等治標與治本,勢必能在未來的大小天災出現前,做好最佳的防範,降低農損、災後補貼與市場動盪。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