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晏凌 圖片來源:網路
提到山東蓬萊,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都是《水滸傳》梁山英雄的粗獷與豪邁,而蓬萊小麵卻頗有些江南女子的嬌小與細膩。要解釋這一反差恐怕要追溯到蓬萊小麵的起源:
相傳在200多年前的清代,蓬萊當地有家叫“衣記”麵館。一天旁晚,臨近打烊,忽然來了幾位非要吃拉麵的客人。此時,和麵已經來不及,老闆衣福堂衣師傅靈機一動,將案上僅剩不多的麵壞兒分到了幾個碗中,再用剩下的一條加吉魚開滷,最後淋上雞蛋和濕澱粉,澆到麵壞兒上。沒想到,客人一吃,頓感順滑鮮美,不禁拍案叫絕。詢問此麵名字。衣師傅脫口而出“蓬萊小麵”。從此,蓬萊小麵便被傳頌開來。
煙臺當地俗語,“文登包子福山麵,寧海州裡喝腦飯,黃縣肉盒燙麵餃,蓬萊小麵滑溜鮮。”說的就是蓬萊小麵。蓬萊小麵做工考究,通常分為配料、和麵、溜條、出條、制鹵、配菜碼六個步驟。蓬萊小麵勁道順滑,咬緊十足,一塊麵團,在摔麵師傅的手中,經過摔打,扯拽和拉伸下,脫胎換骨,細若銀絲,倒垂如柳。
正所謂,“三分麵,七分滷”,蓬萊小麵的重頭戲,可全都在精心調製的滷湯上:老母雞棒骨燉一小時做底湯,放入新鮮加吉魚肉,再加蔥花、薑末、木耳、濕澱粉、雞蛋等精心熬製。正宗蓬萊小麵一直延用加吉魚開滷的傳統,不過為適應現代人口味,黑魚、海膽、海蠣、扇貝等也被用作開滷的原料,在保留鮮美的同時,又給不同口味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蓬萊小麵之所以能保持鮮美,還有一個秘訣,就是它一直保留著現吃現做的傳統。淩晨兩三點,麵館師傅們就配料、和麵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四五點鐘,便逐漸有客人上門吃早餐,一兩左右過了冷水的麵條,澆上鮮香滷汁,一款勁道鮮滑,熱氣騰騰的小麵便大功告成了。一般這種忙碌會持續到八九點,起來晚了,可沒得吃咯。所以經常會看到三四十歲的婦女和六七十歲的老人,自己吃完小麵後,還會打包幾碗,帶回去給晚起的家人。
蓬萊小麵與其說是一種早餐,不如說是一種習俗,它融入了幾代蓬萊人的生活。一碗蓬萊小麵,配上幾道清爽脆辣的小菜,美好的一天就這樣伴隨著“哧溜哧溜”的吃麵聲開始啦。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