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舒培鈺

相信對“萌”這一詞,人們並不陌生,甚至有些人更是對“萌”(可作名詞用),情有獨鍾。現如今,萌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文化風潮。

(圖片來源:堆糖網)

邊界模糊
對萌癡迷的莫過於禦宅族——原指熱衷且博精於動漫及電腦遊戲的人,而現在一般泛指熱衷於某種次文化,並對該文化有極深入瞭解的人。但是萌文化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一種邊界模糊的文化現象。本來只出現於日系動漫當中的萌,在現實生活當中也被漸漸地應用起來,並且範圍越來越廣泛,邊界越來越模糊。

萌通常用作不及物形容詞,比如說形容人可以用萌,形容物品或者非人的動物就不可以了。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拿萌來形容小貓小狗呢?這裡的用法便是擬人化了,擬人化讓這個不及物動詞的使用範圍大大擴展,延伸至任何事物。這裡不得不提以前特別流行的“卡哇伊”(日語中可愛的意思,後成為網路用語),卡哇伊(可愛)就不是一個及物形容詞,它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

另一方面,除了日本、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歐美國家對萌文化也失去了抵抗力。無論是否瞭解亞洲語言、亞洲人的審美、亞洲文化,只要把萌元素加進去,在世界各地都很容易流行起來。比如小貓小狗的療癒系照片和搞笑視頻,無論是在微博微信上還是在臉書推特YouTube上,點利率和轉發量都異常的高。

給權威加點“萌”
現如今,萌文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就連權威級別的人物也被“萌化”了。如果以前你拿某位長輩或者領導開玩笑說他長得很像小孩子或者小動物一般可愛,可能會被套上“大不敬”的罪名,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若說某個長輩級別的人物或者權威人物很萌,不會換來喝斥,反倒是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表達了你的善意。這就是萌文化“消解”權威的魔力。另一方面,萌文化的盛行也是草根文化的逆襲。日本關西大學人類學學者奧野卓司教授曾撰文提出,17-19世紀的江戶時代曾出現諸多“萌”要素。江戶時代是一個庶民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表現之一就是庶民由“外行”成為某一文化領域的“專業”推手,這與“萌”的庶民精神十分類似。在江戶時代,為創造精深的藝術,庶民們自發地形成許多團體進行藝術探討,並形成了各領域的各種專家級帶頭人,這從本質上接近於現在的“禦宅族”。(資料來源,搜狐文化頻道,萌文化溯源)

作為非主流文化的萌文化,現在漸漸地往主流文化領域發展,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對權威人物的“萌化”(詳情參見,新聞傳播學研,權威萌化)。比如最近在網路上面火爆的@故宮淘寶的微博帳號,把很多文物當中的圖案和形象進行改造,達到一種惹人發笑的效果,這也算是一種權威萌化的現象吧。


(圖片來源:故宮淘寶新浪微博)

本來非常嚴肅的政傳統政治物被拿來改造,萌化的形象少了幾分嚴肅,多了幾分親和力。政治形象萌化的現象其實在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 1874年,美國漫畫家納斯特畫了一幅漫畫。把美國的民主黨畫為驢,把共和黨畫為象。不久後,這幅經典性的漫畫就見諸於美國各大報刊雜誌,沒想到一炮而紅。兩黨也沒有提出異議,而全美老百姓也對這個活潑生動的漫畫十分感興趣,從此,驢子和大象就成為兩黨的“註冊商標”。 此後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選舉又稱為“驢象之爭”或“驢象賽跑”。這應該算是權威萌化非常早的一個範例了。

總而言之,萌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廣大線民,並且深入人心。雖然這只是一種流行文化,但其魅力卻遠超過其他流行文化。萌文化在中國大陸、歐美國家等的詮釋並不和日本本土完全一致,它到達新的文化地域會衍生出新的文化含義,其落地生根的文化生命力不可小覷。筆者認為,萌文化比起其他的非主流文化所轉化而成的流行文化,會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下面給大家送上完整版的故宮淘寶的一系列萌化的故宮形象。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