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個城市都有其專屬的魅力,說到香港,絕對就是吃!從最常見的乾貨、茶餐廳到不斷創新的西餐、粵菜,想來趟深度香港之旅,就讓 CNN 帶你邊吃邊認識港式飲食文化。
(責任編輯:蔡芷庭)
香港似乎可以一夜之間轉換它的模樣。商店的營業與關門在一眨眼之間,摩天大樓突然就冒出來,而天際線永遠都呈現不一樣的樣貌。
不同於其他古老城市,像是:倫敦和巴黎,在這個充滿 800 萬人口的亞洲大都市中沒有許多有形的古文物。而最真實的香港歷史,並非來自博物館或建築物,而是以食物的形式傳達出來。
「如果你想認識 60 年代的香港,你真的要看看食物,因為食物是完好無缺的流傳下來。」經營食品服務與體驗旅遊公司─香港小探險(Little Adventures in Hong Kong)的 Daisann McLane 表示。
食物和文化帶領遊客體驗美味的粵菜,還能嘗試香港的咖啡廳、烘培坊、市場和茶店等。
McLane 告訴 CNN Travel 一些她最喜歡的香港美食背後的故事,並透露了這座城市多彩的歷史。
#乾貨
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製造業城市和繁榮的金融中心之前,境內主要居住者為漁民。在早期的日子,香港被稱為 〝香港〞 以前,它是歐洲和亞洲海上戰略要地,更別說海盜了,經常將這當作長途海上旅行的休息站。
乾魚在香港和週邊地區是極有價值的,在有冷藏技術之前,鹹魚(haam yu)被當作主要食物,提供長期旅行的水手營養,對坊間的中國村民來說,也是一種易得的蛋白質來源。
McLane 說:「每當我看見乾魚掛在路邊,用紅帶子掛著,這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原始的食物之一。如果沒有這些乾燥的食物,在長時間的航行下,人們是不可能存活的。」
如今,這個根深蒂固的行業仍無所不在,尤其是在西營盤(Sai Ying Pun)乾貨街,遊客可以一聞過去的味道。
在哪裡:
想拜訪香港的乾貨海鮮交易處嗎?遊客可以到大嶼山的大澳棚屋探險,或是漫步在西營盤小街上,在德輔道西邊、皇后街和西環正街附近,那裡的店充滿著乾香菇、魚貨、海參和枸杞等。
#茶餐廳文化
1950 年代以前,香港發生了許多轉變。
英國在 1841 年統治了香港,殖民主義已開始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移民湧入香港,逃離共產主義和 50、60 年代大躍進的飢荒。當香港從戰爭中恢復後,開始發展了製造業,迎接了城市發展和生產的一個時代。伴隨全球化趨勢,香港的工業蓬勃發展,人口膨脹。
加上白麵包,花生醬,煉乳和方便麵等工廠生產的食品湧入,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烹飪經驗,也造就了這個年代的產物:茶餐廳 (cha chaan teng diner)。
「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香港是起源於 50 年代後。」,McLane 表示:「我們主要能看到的改變是香港的茶餐廳數量大量成長,雖然茶餐廳早在 20 年代就有,但它們真的出現在香港是在戰後,這個歷史時刻似乎有特別的意義。」
「工廠的節奏強加在飲食文化上,所以你必須為那些只有短暫午休時間吃午餐的人準備快餐。」
你可以發現隨處都有茶餐廳,提供簡單的白麵包三明治、豬排和奶茶,做為點心吃。直到今天,菜單上仍是美食和文化的融合,像是:蛋塔、香港風格的法式土司,以及鴛鴦奶茶 (奶茶加咖啡製成的飲品)。
你可以坐在茶餐廳,吃著塗有花生醬和煉乳的吐司,搭配奶茶,就像你走過了 75 年的香港歷史。
在哪裡:
由家庭經營的科記咖啡餐廳:提供著名的豬扒包和老香港風味。(地址: 香港上環荷李活 200 號,電話:+852 2546 8947)。
海安咖啡室:這間 70 年老店,最為著名的是手工蛋塔和冰飲品。(地址: 香港上環干諾道西 17 號地下,電話:+852 2540 6340)
#豉油西餐(港式西餐)
經常被忽略但卻很重要的香港飲食經驗─豉油西餐(Soy Sauce Western cuisine),在導演王家衛的《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中成為了經典。
就像是升級版的茶餐廳,這種混合的餐飲風格在 1950、1960 年代蓬勃發展。
McLane:「香港精英到歐洲和英國旅遊,他們回到香港後的飲食喜好更偏向國際化,像是:牛排,因為他們想透過食物記住這趟旅程。」
為了回應這種需求,來自國際酒店的粤菜廚師,如:文華東方酒店、半島酒店等,利用他們所會的西餐烹調方式,開了屬於他們的豉油西餐廳,餐廳配有穿著禮服的服務生、桌邊服務和乾淨的桌巾。
但在粤菜味覺適應西方食物的過程中,這種經驗變成滑稽的模仿,就像在美國吃中國菜一樣。「對西方人來說,這就像去一家時間停在 1955 年的餐廳,因為他們還在提供肉、馬鈴薯、柯布沙拉(Cobb Salad)和舒芙蕾。」McLane 所說。
在烹調史上,它是當時香港人們獨特的表達方式,和他們的志向─世界主義。它們可能有點怪,但豉油西餐正成為一個特殊的類型。如果有機會,嘗試看看吧!
在哪裡:
太平館餐廳:提供最棒的豉油西餐。(地址: 香港中環士丹利街 21 號 60 號地下,電話:+852 2899 2780)。
森美餐廳:最早創立之一。(地址: 香港皇后大道西 204~206,電話: +852 2548 8400)
#粤菜 2.0
香港的飲食文化,如果缺少了當代的粤菜就不會完整。
在過去五年裡,粤菜的前景從來沒有那麼令人興奮過。進入現代,香港人發展出一種新類型的餐廳,使用升級的原物料,搭配古老的食譜配方,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口味,並透過新奇的手法呈現。
McLane 說:「年輕一代的廚師,正在推動烹調,並重新思考,而不是融合食物。」McLane 也表示,該運動始於劉健威先生,他是作家、食物歷史學家,也是米其林星級餐廳─留家廚房的老闆,他開拓了香港的私人廚房景像。
創新廚師劉晉─劉健威的兒子,掌管了餐廳,他設計小型菜單,恢復了已往退流行的勞力密集型菜餚。「粤菜是很傳統的,這樣的創新無異於是一場革命。」McLane 指出。「我不認為香港史上有過這樣的創意和創新,除了 50、60 年代茶餐廳的出現。」
在哪裡:
留家廚房:以現代的角度去嘗試傳統粤菜。(地址:灣仔軒尼詩道 314-324 號 W Square 5 樓,電話: +852 2571 0913。)。
家全七福:福臨門酒家的副店。(香港灣仔杜老誌道 6 號策大廈 4 樓至 6 樓,電話:+852 2892 2888)。
卅二公館:藏在奇怪的地下室,餐廳內有當代藝術、高級雞尾酒、高級食材烹調而呈的中國菜。(地址: 香港中環德輔道中 4-4A 號渣打銀行大廈,電話: +852 2885 8688)。
口利福:創新的食材,搭配時髦的用餐環境。(中環蘇豪伊利近街 1-5 號地下,電話: +852 2810 0860)。
小包包:排隊等待也值得!提供現代快餐的粵菜風味。(地址: 香港中環士丹頓街 66 號,電話: +852 2194 0202)
新聞來源:CNN Travel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