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喬依絲編譯 Photo Credit: stevepb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學英文好難喔! 這麼多單字、片語、文法、時態要記! 老美說得好快,根本都聽不懂! 真希望自己是生在英語系國家,就不用這麼辛苦學習了!」相信這些是大部份台灣學子在學習英文時的心聲,然而事實上,近幾年來英文母語人士也踢到鐵板了,起因於他們在國際人士面前所講的英文常令人無法理解,引發一群英文母語人士必須開始學習「國際美語」。

Ben Barron出生於美國芝加哥,是位道地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七年前開始任職於蘇黎世保險公司,由於該公司總部位於瑞士,因此Ben時有機會與歐洲人溝通聯絡,然而Ben沮喪地發現這些歐洲同事無法完全理解他的美式英語,必須再三與他確認他的真正意思。一切問題出於Ben說話時速度過快,且用了許多非英文母語人士不了解的術語、成語及諺語,於是Ben開始透過公司內部線上英文課程來學習如何與非英文母語人士溝通。由於全球國際化,為了能更有效與外國人士溝通,越來越多英文母語人士也加入了類似的「國際美語」學習課程。

現今全球非英文母語人數遠遠超過英文母語人數,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統計,全世界約有17.5億人口的英語能力具有實用等級,至2020年人數預計達到20億。協會於今年九月所開的課程已使得許多英語系國家人士開始重新思考該如何溝通,因為他們的英語不如他們所認為的那樣清楚及有效。

主要是因為近些年來英語變化非常大,全球各地已演變出非常多種類型的英語,不再只是單純的分為「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了,像是中國英語被稱為chinglish、德國英語被稱為denglish,他們所說的英語已自成一格,母語人士不見得能理解,甚至被要求必須學習他們的語式。例如在歐洲議會,非母語人士就向英語人士投訴「你難到無法像我們其他人那樣說英文嗎?」

國際化溝通訓練專家Bob Dignen建議,母語人士應盡量放慢說話速度,母語者平均每分鐘講250個字詞,而中級非母語者則是平均150個字詞,通常演員為了能夠口齒清析,也是必須訓練說話速度及增加停頓的時間。此外,盡量少用「縮寫」詞句,例如I’ll、I can’t…等,Bob建議可利用手機來錄製自己的說話內容,以便調整說話速度及用語習慣,養成時間大約需要6至12個月。

如此看來,英文做為母語似乎已不再是那麼令人稱羨了。

Reference :
You need to go back to school to relearn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