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說到年輕人為什麼沒錢買房,這位地產大亨是這樣看的:「當然沒辦法啊,因為你會花 40 澳幣買一片酪梨吐司和咖啡」、「每天都想在外面吃,每年都想去歐洲玩」。聽起來很耳熟?但有趣的是,這位「澳洲徐重仁」卻是個 35 歲的年輕人。
我們不能確定這些「徐重仁們」是不是已經變成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但可以確定的是,有些人從一開始就佔盡了先機,而到最後卻總是將一切的成功完成歸咎於自己的努力。別忘了,大部分的人就算不吃不喝一輩子不出國,也可能沒辦法買得起在「徐重仁們」自己手上炒得天價般高貴的房子。
(責任編輯:林芮緹)
Tim Gurner believes our housing crisis will be resolved when young Aussies inherit the 'incredible wealth' from the Baby Boomers. #60Mins pic.twitter.com/iET9sus8qW
— 60 Minutes Australia (@60Mins) May 15, 2017
文/ 胡芷嫣
所以你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永遠沒辦法擁有一間房?主持人問。
「當然沒辦法啊,因為你會花 40 澳幣 (約 900 NTD) 買一片酪梨吐司和咖啡。」「(因為你)每天都想在外面吃,每年都想去歐洲玩。」
前兩天,在臉書上漫天蓋地的豬哥亮病逝和中國一帶一路新聞轟炸間,澳洲有一個叫 Tim Gurner 的億萬房地產大亨,在媒體上針對「年輕人為什麼沒錢買房」說出這些話,引起買不起房的澳洲年輕網民大肆撻伐。
覺得既視感很強嗎?嗯,台灣有徐重仁,澳洲有提姆哥喔。
但我認為有趣的不在這裡。
也不是身為一個酪梨恐懼者對歐美的酪梨狂熱感到困惑(黑人問號臉 .jpg)
更不是,就算澳洲年輕人聽了提姆哥一席話醍醐灌頂,從此不再去文青咖啡店點 fancy 的酪梨吐司和手沖單品──
不,就算他們從今天起下定決心發憤圖強、絕食明志,只喝馬桶水和吃柏油路雜草,把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進小豬,以 澳統計局公布 2016 Q2 平均年薪 78,832 元來算,他們都要不吃不喝整整 14.25 年,才買得起一棟雪梨市房。(掰了位, 台北人 需要不吃不喝 15.47 年, 香港人 要 19 年)(
不,以上都不是我覺得有趣的點。
我覺得這件事最有趣的, 是說出這句話的提姆哥,只有 35 歲。(就是圖片這位高富帥)他 20 歲時用積蓄以及向阿公借的錢買下一間健身房,用心經營兩年後賣給競爭對手,接著用獲利炒房然後炒著炒著無意間炒成澳洲房地產大亨,2017 年身價來到 4.73 億美金,成為 BRW Rich List 最年輕的新上榜富豪 。
就廣義的千禧世代” millennials” 而言,提姆哥正是不折不扣的千禧人。
但是, 澳英主流媒體報導 以及鄉民對他的嘲弄,幾乎都將他和千禧世代對立起來。甚至有衍生輿論, 把提姆哥和另外一位曾批評過文青咖啡店酪梨吐司的 Bernard Salt(KPMG 合夥人)並論為 Boomers──儘管後者已經 60 歲了 。
在台灣,我發現一件事情:只要從某個人口中聽到「經濟不景氣」五個字,我就大概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年紀,有 90%的機率,超過 45 歲。
理由之一,是「景氣」這兩個字本身就有點 LKK。理由之二,是我們這些小毛驢,從沒經歷過經濟輝煌的年代,就像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沒見過好景氣,哪來的不景氣。
而我們台灣千禧世代看到的景氣,又是何等光景?
出生那年台灣解嚴,大概是我這個年紀的人,在有生之年跟上我國歷史最值得慶祝的事。
10 歲左右遇上台灣股市泡沫化,爸媽姑姨叔嬸全部被套牢。12 歲教育部通過教科書一綱多本,但科舉照舊(借屍還魂),只是每學期要讀的科目課本突然間乘以 4,而那些教了二十年書的高中老師,比你還不知所措。18 歲通過高中聯考,在異地求學苦讀,新聞開始出現學歷貶值的報導。22 歲讀完大學,手心冒汗準備出社會就業,然後,你猜呢?
2008 年。金融海嘯。
那年全世界有多慘?你看過嗎?如果沒有,現在讓你看看。
然後台灣政府好聰明地推出了 22K 方案,幫助大學生就業,老人還教訓你要知足喔,不要不努力,想當年我們只有七千塊你知不知道。
但我當時遁世多念了四年研究所,對慘況沒有應屆就業的人有那麼深的感觸。儘管如此,在如避世桃源的台大校園,我都不時隱約感到沿著紅磚圍牆刮搔的,畢業生的惶恐與苦悶。從學長姐同學的臉書貼文,從活動中心餐廳的電視新聞,從通勤公車窗上一張張疲倦無望的陌生臉孔,如冤魂逸盪。
這就是我這個千禧世代年紀的人求學成長的風景。
繼續關心提姆哥。戰後嬰兒潮(Boomers, 出生 1946 – 1964)VS. 千禧世代(Millennials, 出生 1980 – 2000), 這兩大世代,在媒體再現或評論上,很常被併置(juxtapose)。
說也難怪,世代交替,當千禧草莓進入職場準備開創果醬人生時,正好是嬰兒潮老人盤躆高位的階段。僵化的定型結構,稀少資源的再分配、競奪,導致跨世代拉鋸和衝突,並不是什麼特別意外的事。
但案情沒有那麼簡單。
事實上,被經濟學人戲稱為「吃乾抹淨 sponging boomers」的世代,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格外幸運的。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享盡特權的人類」,英國衛報編輯曾這麼下標。他們的「特權」包括: 免費或幾乎免費的大學教育,便宜但一路上漲的土地房價,穩定一致的就業率,和優渥的退休金。 英國總 6.7 兆鎊的財富,有 80%以上在嬰兒潮世代手中;全英國內 2.6 兆磅的股票和存款,就有 1 兆屬於 50-60 歲族群。
至於台灣 3.4 年級生,小時候苦也絕對沒有戰前世代苦,當他們進入社會成為中堅份子的人生階段,恰好是台灣解嚴,政治進入民主自由化,經濟進入黃金 10 年,社會言論民風漸開,「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時期。靠夭。
「不要老是指責別人沒有給資源,世界要自己去創造」,幸運的嬰兒潮世代總是這樣告誡。他們確實是這樣走來的,他們今天所擁有的資源位置財力,確實是他們曾經打拼的結果──沒有人抹殺他們的努力,但他們卻誤以為,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努力。
那剛好趕上世界變局的時代,那有如春到萬物生生向榮的時代,那一去不復返可能是資本主義史上最迷幻如夢境的時代,淪為他們個人才幹的一個註腳。
但是,看完 35 歲提姆哥的話還有大夥兒批評 35 歲提姆哥的話,我還是糊塗了。
難道 Boomers VS. Millennials,已經不是由出生年份和成長環境,而開始成為收入和社會地位,以及──更僵化更根深蒂固的──心態、文化、思維的分類了嗎?
如果是這樣,那麼 Millennials 的心態是什麼?
在我思考這點的時候,剛好看到了 劉庭安談論 戰後台灣經濟是怎麼「創造經濟奇蹟」,卻又為何無法突破轉型而陷入低迷的文章。他分析 80 年代大陸市場開放養成台商外移賺快錢,台灣政府對此祭出保護主義,不但自斷國際競爭後路,還浪費資源扶植早應該被淘汰的企業,養成一票台灣老企業貧弱無力兼患短視病。
坦白說這些話都不是新論,16、7 年前我姑姑就這樣每天嚷嚷了。最讓我有感的,是他的心得:「這幾年來,我越來越覺得台灣經濟的興起和衰敗,都是時代的必然。……政府、企業、嬰兒潮世代最多只能說是庸碌無能,沒能改變時代潮流而已,算不上罪魁禍首。」
他說:「說到底,大部分的人都是時代的玩偶,只是隨波逐流。」
正是這種像烏雲一般濃重的無力感,壓在我們頭上。
在徐重仁和提姆哥之後,我們依然會繼續過著這些人看不慣的小日子。依然搶廉航機票安排出國旅遊,照樣去假掰假掰的 Hipster Cafe,毫無狼性地點一客 350 塊的木盆沙拉套餐,溫馴地嚼葉子。
於此同時,我(還有你嬰兒潮),心知肚明,身為剛出社會就深陷低薪結構、稀缺資源的千禧世代,就算我不買廉航機票不出國玩,不上咖啡廳不吃 fancy 沙拉吐司,不允許自己擁有這一點點安靜舒服個人可以控制的時間,就算── 幹,我今年都不吃東西這輩子都不出國,我還是買不起被你們炒出來的房子。
然後現在台灣金管會說年輕人不買股票是經濟危機操你爹爹的經濟是被誰玩壞的(理智斷線)
「唉,嬰兒潮世代。」優雅的英國人,一邊塗著酪梨醬沙拉吐司一邊幽幽地說,「要他們怪自己?他們只會怪早午餐。」
(本文經原作者 胡芷嫣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