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執行長
Photo Credit: MichaelGaida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年前,台北市的「三橫三縱」自行車道工程,影響交通的狀況成了熱切討論的議題。不過,就跟大多數的題目一樣,這個以「消滅汽、機車」為出發點的大工程,在熱度過後就沒人關心了。然而,做為一個UBike使用頻率頗高的市民,台北市能不能成為自行車的台北,卻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放下的題目。

台北市,真的能讓自行車成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嗎?這個目標,事實上不是單靠建設工程就可以處理的。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台北的夏天絕對不是利用自行車上班通勤的好季節。漫長而悶熱的夏季,有多少上班族、學生可以在騎車到達崗位後沖澡換洗來舒適點兒地度過一天呢?這是先天的氣候限制,更別忘了,台北下雨的日子,一年當中可不是屈指可數的狀態。

此外,市府以鉅額的預算發展自行車道,固然是基礎工程的改善,但在關鍵的問題上,台北市民應該還沒感受到太多的政策投入與落實吧!

撇開這段時間大手筆的車道工程不說,單單舉個例子,就說大安森林公園周邊的車道好了。環大安森林公園的車道,早已有之,也是熱門的自行車要道。但同時,這個環狀道也是慢跑與散步的熱區,同時在信義路這邊因為捷運信義線的開通,更是遊人、捷運族往來的必要通道。

那麼,對於一個想要讓自行車成為城市交通主流的市政府而言,這個環狀自行車道路權優先次序的界定應該是必須的吧?但一直以來,只要騎在這條環狀道上,跑者、行人就是必然的「伴隨」。如果說,市府從沒考慮要人車分流,那麼花錢劃定車道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有,又為什麼沒見到相關的宣導教育呢?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要知道,即便教育推動了、宣導開始了,能產生共識與成效,都還要花上好一段時間,除非市府壓根不認為自行車道上自行車有必要的優先權,否則在大興土木之前不先把使用規則說清楚講明白,道理是什麼?小市民實在不解!

同樣的,早已劃定的自行車道,就譬如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外,筆者就曾在經過時,看到貨車大辣辣地佔用卸貨。而新的復興南路車道在完工後,也是常常成了違停車輛的天堂、下貨司機的避風港。而這些,都不見到警方或交通單位的處理;當然,因為宣導的空窗或不力,無論是因何來到這條車道上的市民,我想對於車道上的遊戲規則都是茫然的、也都是隨便的。

年前當久違的大塞車重返台北時,就有專家提出「欲維持現有道路交通的安全與順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採用3E,即工程(Engineering)、執法(Enforcement)與教育(Education)欲維持現有道路交通的安全與順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採用3E,即工程(Engineering)、執法(Enforcement)與教育(Education)」。這3E,市府現在實踐了一個,但後二者,至少在筆者個人的角度,是非常模糊不清的。

台北城要進步,自行車只是選項之一,畢竟這個目標看天吃飯的機率太高。但即便如此,正在加速創建自行車友善環境的台北,怎能在另外兩個E上的腳步慢太多呢?如果在遊戲規則的說明(教育)與維護(執法)上,與工程進度產生巨大的落差,那麼這將讓使用自行車(尤其是UBike)的市民與不使用的市民產生矛盾、衝突,如此對於市府的政策目標怎會有好處?對於市民的福祉就更不必說了!

花錢能解決的事都不會是大事,這非常值得言必稱SOP,自視甚高的市府領導人們好好思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