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pencer
自從台北市長國民黨提名參選人抱怨幾乎電視台的政論性call-in節目都在罵他,在節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所謂名嘴的角色又引起大家的討論。
回顧台灣最早的call-in節目應屬由李濤主持的華視新聞廣場,而後在1995年底開始由李濤在TVBS製作主持「2100全民開講」後,其他各電視台以至於廣播電台群起效尤,紛紛開立這類節目,也吸引了一定的收視群與收聽群。之所以一開始受歡迎是因為當時的政治言論尺度沒有像目前這麼開放,好不容易有一媒體提供可以任意發聲的平台(而且又可以不露臉),節目時間一到大家爭相撥電話進去來表達意見,而當時為了維持電視台的公正性,即使主持人本身有政治立場,亦常邀請幾乎相同比例的名嘴(例如各兩位),即使意見相左的雙方在節目中爭得面紅耳赤,給觀眾的感覺也還有一定的公平性。
但後來電視台後來發現,如果採取多打一的安排(亦即四五個人對付立場不同的少數一兩個人),且言論立場倒向一個方向,其收視率更高,且更能留住一定觀眾群。這樣的模式一直維持到現在,而且愈來愈明顯。從很理性的角度來分析,這怎麼是號稱公正的政論節目,而是道道地地成為某一陣營的傳聲筒或是成為擒殺不同陣營政治人物的劊子手。更離譜的是,過去曾出現節目主持人介入某政黨2012年總統提名的初選,每天攻擊對手居然也奏效,在這期間抹黑、栽贓之事從沒少過,即使到後來真相大白,但是初選活動也結束了,其政治目的也就達到了。
因此,這些政論節目參與者的角色也慢慢從名嘴變成以政治人物自居,罵起政府官員或總統比立委還兇,在知名度逐漸提高的同時也有不少名嘴走向走政之路。而曾幾何時愈來愈多的政論節目也從現場(Live)改成事先預錄,因此常發生來賓(名嘴或民代)不滿製作單位依據其既定立場的剪接結果,而發生爭執。
現有政論節目的幾項特色是:製作成本低、可透過批評時政來擴大背後老闆對政府的影響力、名嘴有些毫無根據的亂爆料只求刺激收視率、鞏固相同政治立場的群眾⋯,每逢選舉這類節目收視率必定逐漸攀高,老闆樂得數鈔票,不管名嘴亂爆料所造成的受害者,政客沈醉於噴口水以打擊對手,部份名嘴也樂得當特定政黨的打手,⋯可憐的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每天快被這些爛節目的口水所淹沒,或許要等到這類節目爛到某種程度使收視率大跌時才是台灣民主提升之時。
眼見名嘴和電視台一起沉淪,不只不能發揮第四權的監督角色,還自甘墮落淪為政黨打手或是附庸,撕裂族群,遙控器就在你的手中,你可以選擇關機轉台,不必被這些名嘴每天的特定立場洗腦。又因為收視率的壓力之下,名嘴語不驚人誓不休,主持人和來賓愈來愈綜藝化,誇張的肢體動作配合聳動的言語,過去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對國內媒體發展現象的評論,認為台灣的新聞是腦殘式的報導,看看台灣的政論節目的水平又何嘗不是呢?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