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台灣因為屬於島型氣候,尤其是臨海地區的老屋建築,在歷經三十年之後,都會出現青苔或很陳舊感,其實這些老屋建築基本結構都還是安全的,除非是海砂屋,或是地質不良因素,否則都還是可以有再造的新契機。
過去我們運用廢棄工廠或園區再造成文創園區、觀光工廠等,造就台灣蓬勃發展的文創產業與契機,也為台灣的文創帶來附加的經濟效益。為此我們是否也可以再尋求另類的思維與創意,讓老屋也能有再造契機,尤其是融合文創產業的發展。
以台灣現有的老屋建築,包含閩南或是客家的舊建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築文化,只因長年受到地區的發展與影響,讓這些老屋孤零零地矗立在都市的角落、也漸漸的被遺忘。雖然我遇到有些類似老屋的管理屋主都想出售,但卻面臨祭祀公業與產權問題,所以都很難能出售,唯一出租或是再造才有利基。
為此,如果能將這些老屋加以溝通或整合,讓有興趣文創的人進駐,並共同投入資源、資金或是創意等,再加以整建或維護,相信這些老屋又將會成為都市或社區的新景點,同時更可以有美化區域環境的效果。否則這些老屋如果長期放置不理,任其荒廢、雜草叢生,最後就會產生都市或社區的髒亂與社會問題。
一般老屋大多數是傳統式建築,所以在用材方面都很實在,都是一磚一瓦所堆積而成,幾乎可以說是冬暖夏涼的建築,所以我們都稱之為「會呼吸的房子」,這種老屋住起來也讓人特別有感覺與情境,因為它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之一。
文化部也有老屋的保存規範與政策,但大多數是屬於商店街型態的保存與規範,如最早期的鹿港老街,以及後續的湖口老街、三峽老街、大溪老街、北門老街、新化老街等。但有些老街因為建築年代已久,所以有些已經被都更或拆除重建,造成現代與古代建築併列的現象,因此真正、又能完整保存下來的老街特色並不多,目前這些老街也都已導入形象商圈或是商店街的再造。
臺北市政府也針對一些老屋,尤其是日式老屋,雖然對外公開認養、維護及經營,但因為其投資整修及各項成本都很高,不是一般團體或個人所能承擔,所以成效並不彰。至於散佈其他各地私人的老屋,基本上都不列入保存規範,只能靠後代子孫的規劃與再造,否則還是會面臨被遺忘的窘境。所以與其如此,不如透過老屋的文創元素,讓這些老屋得以有所再造新契機。
因此就老屋的文創再造契機,可以維持現狀的基本原則,只要在結構安全上強化與維護,在內、外上做整理整頓的改善與美化就好,反而過度包裝或是拆除都不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將會失去老屋既有的文化特色與原味。
同時再依據當地文化或特色、老屋的人文或典故做產業的研發,讓老屋得以有所整合與展現。因為任何文創都必須要有文化的根,再加上現代的創意與訴求,讓文化與產業融合,在任何老屋都是可以有所展現的文創契機。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