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全台拼省電,就連工研院也不例外。最近工研院投入綠色研發,全力打造綠色院區,在持續節能改造下,院區內屋齡13年辦公廳類建築,節能減碳幅度雙雙超過4成,每年減排107噸二氧化碳,約為九千棵樹一年所能吸收的量,用電密度(EUI)也從2010年的每平方公尺127度,降為2014年的每平方公尺72.9度,為全國辦公室建築物平均值的一半不到,獲內政部頒發鑽石級綠建築標章。
(影像來源:工研院)
工研院綠色低碳院區計畫(Green Campus)總主持人陳式千協理表示,既有建物透過節能改造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並不容易。主要原因在於:老舊建物在設計時,或因節能概念尚未普及,或因節能技術未臻成熟,沒有考量到節能環保需求;而舊建築仍處於使用狀態,不能打掉重建,因此改造既有建物,使其符合綠建築標準,就像是「穿著西裝改西裝」,改造難度高,挑戰也大。
陳式千協理指出,工研院自2011年起推動綠色低碳院區計畫,透過增加設備效率(efficiency) 與力行節能習慣(conservation)雙管齊下來達成節電目標,增加設備效率是在不改變使用習慣下,達到同樣省電效果,若能透過技術研發來增進設備效率,將可鼓勵台灣相關產業在節能技術上的研發創新,提高附加價值。
根據內政部所公布的綠建築標章名單,台灣共有83棟建築物獲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但多數為新建工程,其中僅17個案例為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善,而工研院團隊參與改造者,就占了兩例,分別是新竹科學園區內的科技生活館,以及工研院中興院區的10館。
中興院區10館,整體建築為地上4層,地下一層的辦公廳建築,建築型態與既有設備都較為老舊,影響能源使用效益,經評估後發現,空調(占48%)及照明(占32%)耗能最多。因此自2011年開始,便針對10館進行四大節能改造,以有效降低建築耗能。
一、屋頂隔熱先降溫
10館屋頂多為未經塗裝的水泥鋪面,紅外光反射效果差,熱能也更容易傳導進室內,造成室內溫度上升,空調電費也跟著增加。在屋頂上塗布高日光反射隔熱塗料之後,假日無空調的室內平均溫度,較施工前下降2.5°C,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及空調需求。
二、空調汰舊效率高
為提高空調節電的綜效,節能改造團隊將老舊且效能低落的定頻冰水機,換成工研院研發、效能更高的的高效率變頻螺旋式冰水機,空調系統的總耗電馬上減少了約16.7%;而工研院的空調冰水系統最佳化控制技術、小型冷風機智慧管控系統,透過裝置在各處的溫度與濕度感測器,收集環境資料自動算出冰水機、水泵、水塔風扇與冷風機最適化的運轉模式,達到一樣冷,卻更省電的效果。
三、照明用電最佳化
照明則是另一項節能重點,導入照明用電密度(LDP)最佳化調整技術,運用工研院開發的光環境感測系統,實際量測、電腦模擬,再進行燈具更換、減少燈管數、並調整燈具擺放等方式,使辦公室用電密度大幅下降,照明最佳化調整前後的節電效果達到30%。
四、智慧管理更省電
隨著網路與感測技術的進步,物聯網市場快速崛起,10館於2012年導入工研院研發的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iBEMS),就是物聯網應用之一。運用無線通訊與ICT技術有效地監測電力、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將數據傳送到雲端進行分析,作為照明、空調最佳化運作的參考,可有效抓出耗電元兇,或在逼近契約電量時,進行必要調配,減少電費支出。根據麥肯錫公司最新的物聯網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物聯網應用在辦公室的安全與能源管理,將有700到1,500億美元的商機。
搭配智慧型建物能源管理系統,10館持續導入個人用電管理系統(iSleep)、會議室節能管理技術,更有效地管理整體建物的能源使用,讓使用者無須改變使用習慣,即可順利完成節電目標,也因此10館從2010年改造前的每年平均用電約44萬度,到2014年減少到僅約25萬度,省電達43%,每年省下電費約63萬元(以台灣每度電3.3元計算),減少二氧化碳約107公噸,減碳45%。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