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阿Ken 圖片來源:Bonnybbx
台灣反課綱運動如火如荼,對如何學習歷史激發出諸多討論,美國一個14歲的女學生用批判思考,搜集大量資料,推翻一位史學教授的論點,她的發現還登上歷史期刊,而該期刊十幾年前刊登過被打臉的這位教授的研究。
相關閱讀:
歷史教授看課綱微調:重點不是「歷史學什麼」,而是「歷史該如何學」
為什麼要學歷史?因為那給了我們看待過去與未來的預設立場
課綱要的不是微調,而是對話和思考──或,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歷史教育
華盛頓郵報報導,位於華盛頓一所私立中學Sidwell Friend的九年級女生盧蓓卡(Rebecca Fried),她有一天看見父親印的一份學術報告,作者是伊利諾大學的退休歷史教授Richard Jensen。
這篇文章是Jensen教授在2002年發表在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的,該篇文章中Jensen教授論證,美國人過分誇大愛爾蘭裔剛移民到美國時被歧視的情況,當初出現很多廣告標語「不接受愛爾蘭人」(“No Irish Need Apply.”),加深了愛爾蘭裔被歧視的印象。
Jensen教授認為,其實廣告標語「不接受愛爾蘭人」沒那麼常出現,他的研究是整個19世紀這標語才出現過約12 次。他認為愛爾蘭裔過度誇大被歧視的情況,這印象又被歌謠加深。
The Daily Beast報導,一開始盧蓓卡並沒有反對的意思,她只是好奇的Google一下線上報紙資料庫,發現資料庫一搜尋就有很多這標語的資料,驚訝之餘,她於是到其他資料庫搜尋,同樣發現很多相關資料,她想:「先前有人發現吧?」隨著她的研究不斷進行,父親決定帶她去見專門研究愛爾蘭移民的密蘇里州退休歷史教授Kerby Miller,父親問Miller教授,她女兒是在胡鬧還是真的有研究出些東西?Miller教授回答這是很棒的研究。
雖然Miller教授早年就不認同Jensen的這個研究,兩人還在信件中交鋒過,但都沒人去找出資料翻案。
盧蓓卡依據該標語的數量和在線上資料庫中出現的頻率,她得出結論,1842年的紐約報紙太陽報的讀者,該年就會看見15次這標語。
盧蓓卡的研究最後變成了一篇論文,還被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刊登,而該期刊十幾年前也登過Jensen的那篇被打臉的研究。
雖然Jensen教授仍然不認同盧蓓卡,但Miller教授認為這研究很重要,並鼓勵盧蓓卡繼續延續下去,盧蓓卡也希望持續在線上資料庫中挖掘新的歷史事實,她認為還有很多「未被發掘的果實」,她說:「透過這過程,我現在對歷史很感興趣,這也許會是未來職涯的好選擇。」
Miller教授說:「盧蓓卡年紀輕輕卻能推翻一位資深學者的研究,除此之外,這研究很重要的是證實了愛爾蘭裔在職場上真的有受歧視的情況。」
新聞來源:
This Savvy Eighth Grader Changed U.S. History With One Simple Google Search(Seventeen)
The Teen Who Exposed a Professor’s Myth(The Daily Beast)
This 14-year-old Sidwell Friends student outwitted a college historian(The Washington Post)
本圖/文由「關鍵評論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美14歲女學生用Google打臉歷史教授,作品還登上歷史期刊:「透過這過程,我現在對歷史很感興趣」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