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在台灣有一家知名的泰式料理連鎖餐廳名為「瓦城」,故台灣大多數人認為瓦城是泰國的某個城市,其實瓦城不在泰國,而是在緬甸,曼德勒(Mandalay)是緬甸第二大城,也是緬甸華僑的主要聚集地,因為鄰近古時「阿瓦王朝」的首都,華人便以「瓦城」簡稱之。當天早上一早到曼德勒市得名的曼德勒山,現在則到曼德勒皇宮,下午將到阿瓦王朝的首都「阿瓦」。
曼德勒皇宮(Mandalay Palace)在緬甸語中的正式名稱是Mya Nan San Kyaw著名的「皇家翡翠宮」,它也被稱為「大金皇宮」。曼德勒皇宮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Konbaung王朝的宮殿。宮殿建於1857年至1859年,建築遵循傳統的緬甸皇宮設計;整體格局呈正方形,有4座大門與8座邊門,城牆高達9米,邊長3.2公里,每隔200米就有一個塔樓,共有48個,城牆外是寬60米的護城河。宮內有104座大小不一的大殿,均為木結構,建築外圍則由護城河環繞。曼德勒皇宮是敏東國王和錫袍國王(貢榜王朝最後兩位國王)處理政務、生活起居之處。
1885年11月28日,在第三次英緬戰爭期間,英軍進入宮殿並佔領了王室,自此曼德勒皇宮不再是緬甸皇室的所在地,之後英國人將宮殿改成達費林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駐紮在皇宮內的英軍,成為日軍轟炸的主要目標,1945年3月,日軍猛烈轟炸皇宮內的英軍,皇宮被日軍佔領作為補給站,後來宮殿遭盟軍燒毀了,只有皇家造幣廠和鐘樓倖存下來。1989年緬甸政府開始依據歷史圖片和資料重建,恢復了89個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並對公眾開放,惜受限於資金與技術,修復的作工略顯粗糙。目前宮殿內的博物館展示有皇族的馬車及生活用品,可藉此瞭解當時皇室的生活(中文維基)。
曼德勒皇宮及周遭景觀,可見到其佔地龐大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在曼德勒皇宮內復建了一批建築,從這些建築中也能領略到過去的輝煌。曼德勒皇宮以金色和紅色為主色調,最核心的建築就是復建的金鑾殿。這裏是國王接見大臣、接待外國使節、處理國事的地方。金鑾殿內正中高高地安放着國王的獅子寶座,寶座距地面幾米高,需登多級台階而上,顯示王權的高高在上。寶座下面的大廳是國王舉行典禮和接見大臣、使節的地方。金鑾殿房頂採取多層重檐,上一層檐比下一層要縮進一圈,依次上收,整個房頂像是一座寶塔。每一層檐的邊緣均用金色裝飾,金色的邊緣與紅瓦交相輝映,燦爛奪目。不過,女眷區則未見金色房檐。皇宮用緬甸特有的珍貴樹種—柚木建造而成,有着不易裂、耐腐蝕的特點。過去,緬甸歷代王朝都將柚木定為皇家木料,皇宮、皇城均用此木建造。曼德勒皇宮宮殿廣場上的建築層層遞進,分為東西兩區。東區住着男眷,西區住着女眷,。底下的照片是在皇宮中所拍到的皇宮佈局照片。
皇宮建築佈局圖,最高為金鑾殿,後半有金色屋簷為男眷區,後方為女眷區
佈局圖的最東邊的三棟建築,可合稱為大謁見廳,它由三部分組成:北(或左)觀眾廳和南(或右)觀眾廳;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當國王坐在寶座上時,面朝東方,一在他左邊,二個他右邊。這兩部分由一個從東到西的橫斷面連接起來,從台階上到寶座周圍有欄杆;這個耳堂被稱為中央謁見廳,因為它的兩側是左右廳。大謁見廳作為一個整體,從北到南,長77.1 m。大謁見廳的建造特別注重外部效果,這個目標是通過雕刻和鍍金屋頂的所有木製部分來實現的,除了兩個屋頂之間的木板(山牆)是鍍金,屋簷板皆是淺浮雕科,主要由簷板上的蓮花和枝葉組成;在屋頂角落和山牆的尖端及它們的下部上卻有著豐富的裝飾。屋頂的拐角由兩塊木板覆蓋,並在拐角處匯合成直角,主要圖案是華麗的樹葉(英文維基)。
在十二個城門中的每一個都有對應的緬甸星座,寬 4.8 m,這十二座城門中,最主要的是東牆的中城門,代表獅子座,正對著謁見大殿。而護城河最初由五座木橋跨越,其中四座通向四個正門或中城門,即城牆的每一面。第五個通向西南門,在君主制時期用於不吉利的場合,例如運走屍體。當然,目前已對遊客開放,故可搭車從東面大橋進入。乘坐計程車通過東門大橋後,來到入口的白色外牆,整個圍牆是紅色,只有入口是白色,購買門票後,赫然看到軍方人士在審查證件,這還是第一次見到旅遊證件是軍人再審查。雖然駐守軍人全副武裝且身上配槍,有點肅殺之氣,但對外國旅客相當友善且有笑容,還要押護照換參觀證才可進入皇宮。
若從入口到宮殿區還要步行大約10分鐘時間,還好我有包車前來,就直驅而入了,不過,入口出也有當地人提供的機車接駁服務。進入後,發現經過大片森林,可見散落在林間的低矮建築,這是軍隊駐地,還有外牆隔離遊客,軍營以樹木作為掩護,故當我從曼德勒山所見的皇宮,根本見不到森林內還有建築。開了三分鐘約1.5公里才來到位於宮城最中心處的宮殿區,整個宮殿的所有建築,事實上都是一層樓高,但從建築物上方的多重檐數代表此建築的地位。
下車處就可見到最醒目的金鑾殿,因它有10重檐,上還有很長的金色與白色相間的尖塔與傘冠,盡顯皇室至高無上的地位勘比佛祖。但進到大謁見廳,只見此廳由許多柚木圍成,有金色與紅色的柚木柱,但會客廳卻空空如也。進入金鑾殿,可見敏東國王與王后的雕像坐在複製的獅子王坐上,此形象也是曼德勒皇宮宣傳時最常見的照片。但事實上,殿內並無太多裝飾,也進入其它棟建築,不論是男眷或女眷區,內部大多無任何家具,也見到三棟白色的西式建築,但查閱相關資料未見到對這些白色建築到底是緬甸國王或英軍所建?
很容易就見到醒目的瞭望塔,並爬上欣賞整個宮殿區與周遭森林景觀,但因此塔不夠高,市區景觀並不像曼德勒山可一覽無遺。在旅遊指南中總是介紹此皇宮建築精雕細刻,宏偉壯麗。遠觀耀眼奪目、金碧輝煌,近看雕廊畫柱、精美絕倫。雖皇宮木結構建築是由緬甸特有的珍貴樹種—柚木建造而成。但除建築外觀與柚木建築,金鑾殿及瞭望塔值得一看外,其它則只是「虛有其表」而已,故不需花許多時間就可看完離開,也難怪旅遊指南並沒有以太多篇幅來介紹皇宮,特別是我之前已看了Kyauk Taw Gyi皇家寺廟及金色宮殿僧院後,眼前的皇宮的裝飾藝術就更低了,故只以一篇文章來介紹。畢竟它在二戰時已被焚燬,而緬甸經濟落後,也無太多能力來重建皇宮,故只能將外觀先復建起來。
雖然整體設計是忠實的,但施工過程融合了傳統和現代建築技術。大多數建築物的屋頂使用波紋金屬板,而混凝土被廣泛用作建築材料,而最初的宮殿僅使用柚木建造。2021年10月緬甸政變之後,軍政府開始在曼德勒皇宮的歷史城牆附近建設一個公共遊樂公園,這違反《古建築保護法》,引發當地環保人士的批評。曼德勒宮殿的大部分是敏東國王之前從阿馬拉普拉Amarapura的宮殿除並以大象搬遷至此。1857年6月宮殿開始建造,在災難性的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之後,萎縮的緬甸王國幾乎沒有資源來建造一座新的華麗宮殿。直到1859年5月才正式完成,又經過英軍佔領及盟軍轟炸而幾乎全毀。但做為國家的象徵,相信未來在緬甸國力強盛後,並將做更精緻的改善,以重現過往的榮耀,畢竟緬甸王也曾大敗過泰國,毀其國都大城,現代泰國王朝才重新在曼谷建立國都。
曼德勒皇宮有兩個地方必定要到,一個是高33公尺的瞭望塔,爬上121級樓梯後,便會鳥瞰整個皇宮及曼德勒市的景色,但瞭望台經過整修,光亮如新,但應是「修舊如舊」才對,故失日歷史滄桑感。另一個必到地方是博物館,在這裏展出緬甸王用過的物品、少量家具、相片等等,是唯一可以瞭解到緬甸歷史的地方。王宮裏面的建築也很多,有皇帝上朝召見羣臣的大殿、居室、嬪妃居住的一大片後宮,金瓦紅牆,都是緬式風格,可惜都沒有陳設。此外,除金鑾殿與少數殿內有見寶座或部份家具外,多數的建築只有房屋外殼,未見那棟建築內有展品,亦即沒去博物館,不知道是我錯過了,還是當時已撤除。
在瞭望塔可見廣場北側的玻璃宮(Hmannandawgyi),它是最大的宮殿,被認為是最華麗的住居。是敏東國王在宮殿中的主要居所。像所有的國王房間一樣,它被一個木隔板分成兩個房間。東側的房間是蜜蜂寶座,因為它在基座底部的小壁龕中裝飾著蜜蜂的形象而得名。這裡是提名儀式、皇家婚禮及國王和王后慶祝緬甸新年之處。西房以前被分成幾個較小的房間,是敏東的主要起居室,王后及四位主要王妃才可睡在那裡。
宮殿中有八個寶座,其中獅子寶座(Sihasana Palanka)是最偉大的,因它比其他寶座有更精細的雕刻;只有國王才有權利坐在上面。任何其他人這樣做都將被視為叛國罪。底座為蓮花寶座由兩朵蓮花組成,上面的一朵倒在另一朵的頂部;這種造型與供奉佛像的祭壇沒有任何區別,但在最窄的中央,也就是兩朵蓮花的交匯處,有一條小帶,裡面有一排壁龕,在這些壁龕裡,除了在寶座兩側可看到兩個大獅子之外,還有一些小獅子。這代表將國王神格化,其地位與佛陀相當,故在金色宮殿僧院也見到獅子寶座,之前是敏東王所坐,現在則因改為僧院,改成佛祖寶座。此宮殿內還有Hintha Throne、Thinga Throne、Deer Throne、孔雀王位、百合王位和蜜蜂王位。此次還見到兩座寶座,只是不知道其名稱。原來的獅子王座在二戰的轟炸中倖免於難,因為它在第三次英緬戰爭後於1885年被英國當局運往印度,後來又返回了。它目前在仰光的緬甸國家博物館展出,亦即此次所見有敏東王與王后的寶座是仿製的,四天後,我回到仰光就可見到原件了。
根據英文維基的介紹,皇宮內還有其它此行我未見的建築,如鐘樓、牙齒遺跡塔、皇室陵墓群及皇家鑄幣廠,或許是這些建築與宮殿區不再一起而錯過了。鐘樓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由一個高高的方形底座組成;在這四根柱子的頂部,有一個木製平台,上面有一個雙層屋頂;整體由一個小尖頂和傘蓋。通過定期鳴響鑼和鼓聲來了解時間。亦未見牙齒遺跡塔,它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低矮的地下室;第二個矩形塊或平台,一個由三層屋頂覆蓋的遺跡室,屋頂亦有傘蓋。鐘樓正北是為紀念一些皇室成員而豎立的陵墓群。包括敏東國王、王后、王妃等,敏東國王墓是一個方形結構,頂部是七層屋頂,亦有傘蓋。皇家造幣廠位於陵墓東北方幾百米處。是 第一枚緬甸硬幣的鑄造地,它是宮殿中少數幾座在二戰期間倖存下的建築。
皇宮僅用不到30年,1885年英軍將末代國王錫袍(1878年至1885年在位)俘虜,國王和王后被英軍帶到印度,過着悽慘的生活,死後葬於印度。雖然錫袍早已過世,但是其子孫還生活在緬甸,Discovery Asia台的節目曾介紹此家族的故事,在翁山蘇姬當政後,曾允許錫袍的子孫在曼德勒宮相聚,緬懷祖先榮光,且希望能從印度將國王錫袍遺體遷回故土安葬,但政變後,此事恐耽誤了,令人不勝噓噓,其境遇比越南最後一位皇帝的遭遇更糟,至少保安帝還是安葬於故土。此外,既然曼德勒黃宮稱為皇宮,但為何其皇帝被稱為國王KING而不是黃帝,這可能是緬甸不像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國家,且有不同民族建立的地方吐司政權,故稱KING或許適當一些。
從東門大橋看到的護城河,背景是曼德勒山
,
紅色塔樓,為緬甸常見的七層塔,塔上也有傘冠
東面護城河的盡頭,南端背景是一棟大型飯店
城牆與護城河間還有一片土地。城牆上有成排城垛
城牆邊的樹木前還搭小亭子,並擺上盆栽
入口大門的中城門為白牆,由此缺口進入
皇宮森林中,隱藏許多建築,是軍政府進駐地,有圍牆圍起
大謁見廳,建於白色基底之上,兩側為北(或左)和南(或右)觀眾廳
中央謁見廳上方尖塔的裝飾,有金頂傘冠與底座及中間白色部份
大謁見廳的外部效果,透過鍍金屋頂、屋簷的木造浮雕來實現的,有菱形版
大謁見廳的北(或左)觀眾廳,廳前有一坐大砲
上平台後的謁見廳通道,由金紅兩色組成,盡顯皇家風華
在謁見廳前見到敏東王及王后的照片及百年前描繪謁見廳的畫作
敏東王及王后座於於獅子寶座,底下是蓮花座,一排龕內有小獅子
敏東王及王後塑像及獅子寶座上的細部雕塑,可見其上的動物與神像
從謁見廳往外看的景觀,其天花板下方也有個精美的菱形版雕刻
廳門的門框也是獅子寶座造型
另一座敏東王獨坐的獅子寶座,底座是兩座蓮花,上方是倒立蓮花
謁見廳的部份外觀,見到很細的木棒支撐,這應是作為美觀而不是支撐作用
出了謁見廳後所見的宮殿建築群,現恢復了89個主要大殿
這些大殿採波浪形紅色屋頂且屋簷踩金色鍍金銅板雕塑
一棟精美的大殿,銅板上有許多紋飾與裝飾
另一座金巒殿,在柚木柱間裝置精美的木雕版
另一座金色木雕版,其上有許多花朵的淺浮雕,中間有成排球形杆
另一座蓮花寶座,上面應是擺放緬甸最後國王與王后的塑像
另一座有寶座的大廳,以白色調為主,柱子下半部有玻璃馬賽克
一座大廳,廳內及牆壁皆是木雕幾何鏤空圖案
一座精美的木欄杆、木牆壁與木門,欄杆上的花朵是玻璃馬賽克
一座精緻的木雕門,其樣式在此次緬甸行未再看過
整體建築成紅色的二重與三重簷,屋簷裝飾簡單,頂層還開氣窗
另外一區建築,皆只是二重簷的房屋
另一角度看此建築群
一棟獨棟的三層簷前有一棵高大樹木
從另一角度看建築群,這在西邊,故是國王女眷居住之所
一棟獨立的的大型宮殿,但此棟與它棟大多空空如此,包括家具
獨棟的西式白色建築,這或許是英軍佔領期間所建
另一棟白色西式建築,但此棟三面沒牆,也無屋頂
此建築上的浮雕圖案在之前佛寺也經常看到類似圖案,但整棟建築樣式像西式的
又見一棟白色西式建築,其背後的紅色建築有金簷,故是男眷區
在二戰中未被戰火摧毀的瞭望塔,有121階,塔上也有傘蓋
從瞭望塔可見西式建築與建築群及廣場,廣場北面即為玻璃宮
此建築群相當密集,後方皆是森林
瞭望塔與一間緬式開放小涼亭緊鄰
從瞭望台上看到高達十層屋頂的謁見廳
建築群只佔皇宮的一小部份,大部分已被森林覆蓋
從外門看到中央謁見廳及兩側的會客廳
出了皇宮往玉石市場前行時,見到皇宮東南的白色邊門與謁見廳屋頂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