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嘉慧/台灣報導 圖片來源:DarkoStojanovic
這幾天,台灣民眾眼中最紅的醫師、各大新聞爭相報導的頭條,是他-陳志堯。
事情是這樣的。15日,一名37歲黃姓婦人偕立委、議員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淚眼婆娑、痛徹心扉的控訴北榮因醫療疏失,導致其孩子胎死腹中,該名婦人的主治醫師陳志堯,也因此身陷失職爭議,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
但不久,網路上即出現大批「聲援」陳志堯的聲浪。許多陳醫師的病患跳出來,指他耐心、主動,值得信任、讓人感動,是許多孕婦心目中的「最佳守護者」,醫院同仁也證實陳志堯的評價很高。
事實上,身為基督徒的陳志堯,同時是教會長老,一直秉持基督信仰行醫,包括從未做過墮胎手術,在職場中立志為主做見證、為年輕醫師立榜樣。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上帝創造,身為婦產科醫師的他,可謂「新生命」的守護者,堅守崗位。
不只獲病患推崇,同時有不少醫界人士力挺、為他抱屈;更多網友保持客觀立場,認同在事情尚未釐清前,不可「未審先判」,一味將責任歸咎於醫師,如此只會重挫醫護人員,導致人力「出走」,使醫界「五大皆空」的現象「更空」。
「醫糾法」草案重新被省視 若強推,短期看似有利,長遠絕對不利!
事情發展至今,立委姚文智已召開記者會,為「查證不周」親口向陳志堯道歉,黃姓婦人態度也從強硬到軟化,將矛頭從陳志堯轉到北榮身上。
對醫界來說,好消息是,此事件延燒出另一個重要議題-醫糾法(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
外科、內科、婦產科向來位列醫療糾紛的前3名,衛福部近來力推延宕10多年的醫糾法,去年5月完成初審的草案,希望於立法院本會期中能三讀通過,卻引來正反論述;北榮醫糾案發生後,推波醫糾法更為熱議,尤其是醫護人員,幾乎一面倒的大力反對。
衛福部冀推行醫糾法保障病人權益,提供一筆基金來賠償病患的醫療損失或傷害。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專任副教授、身兼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長的施以諾表示,就「醫療人權」角度而言,其立意良善,但太多配套措施尚不周延。其中,若病患未經訴訟,即可就任何醫療損失提出賠償,或就模糊地帶更有效的獲得賠償,也許短期之內的果效是好的,但長期來看,要注意「醫病關係」的定位。
病患使用醫糾法來申請醫療賠償,對醫生是一種「否定」。如醫師的醫療處置上沒有問題,但是有人因此對他貼上失職、負面的標籤時,對當事人而言是很大的否定,內心也極為受挫。
若醫病關係長期處在「防衛」心態,會使醫生花更多時間「保全自己」,而非將心思放在如何「治療病人」,一旦如此,「長遠來看,我認為(醫糾法)對病人來說『不見得是好事』。」
再者,檯面下已發現一些現象。如有些專門打醫療官司的律師,會慫恿病人對醫師挑毛病。若醫糾法推出,就有一筆現成的「基金」可用來打官司,這是很大的一塊餅,想專攻這領域的律師只會愈多,政府立法的本意,恐會「變調」。
就「醫療人權」角度來分析,醫糾法短期之內對病人可能的確有利;但長遠來看,極可能讓更多醫生對於一些高風險Case卻步。
因此,醫糾法對病人的「醫療人權」,「反而不太有利」;對於「醫病關係」,「絕對是相當不利」。
硬推賠償基金,高風險病患恐無人敢接 配套不妥,建議延緩
不只是施以諾不贊成,事實上,許多醫師、醫界人士、學者皆紛紛投書媒體,幾乎一面倒的反對醫糾法,並提出實質漏洞、案例,表示若強推,醫糾案件數只會不減反增。
值得注意的還有,醫糾法的基金到底要由誰來出?目前看來,政府的態度是要政府出一些,醫護人員或醫院本身出一些,若是如此,問題更嚴重。醫護人員無論如何都要出一筆錢成為醫糾法的資金,而且還是讓病人用來「控訴」,其反彈豈能不更大!?
身為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長的施以諾提及,即便是傾向主張病患人權及醫病關係的該會,其成員對於醫糾法皆持反對立場,認為這麼做確有不妥,更何況是醫療工會等主張醫護人員權利的單位,反彈勢必更加強烈。
現已有許多醫生吶喊:只能救醜不救命(指轉做醫美)、「錢少事多離監近」(指醫療糾紛多),台灣醫界已然面臨五大皆空的窘境(指內、外、婦、兒、急診人力荒)。若醫糾法再強行推出,當病患行使此法,即便醫療人員沒有錯,卻因此被貼上不好標籤,使聲譽受損。「那麼,高風險的病患將變得『沒人敢接』,因為要確保自己『不會出事』,這是未來很有可能出現的現象。」
如此次陳志堯事件,若打擊到台灣婦產科醫師,再過幾年,還會有醫師「敢」幫助高齡產婦嗎?醫糾法再推下去,相信會造成愈多醫師「不敢」也「不願」,不用說將折損醫界人力,站在病患就醫人權的立場來說,也絕對不利。
對於現階段的醫糾法草案,施以諾認為應「暫緩推行」!
醫糾法彷彿看見教改影子 著力改善醫病關係,才是良性循環關鍵
「我會覺得醫糾法讓我看到教改的某些影子。」其立意是好,但配套未做好,加上溝通不全、未取得共識,即冒然推出,滿危險的。
那麼到底該如何平衡看待「醫療糾紛的需求」及「醫護人員的權利」?施以諾認為,要把醫療糾紛及醫病關係分開來看。特別對醫病關係來說,「溝通」及「信賴關係」很重要。而醫療糾紛往往發生在事後,且糾紛的認定,一定是有某種程度的「爭議」,才被歸類為「糾紛」,有時很難絕對去界定誰對誰錯。
如此聽來,致力醫病關係的改善,建立雙方「互信」基礎,似乎才是創造醫病之間「良性循環」的關鍵著力點。舉例,像是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除推廣人文元素(音樂、藝術治療等)的醫療應用,同時會舉辦醫學倫理及醫病關係的研討會,以期幫助醫護人員提升「溝通」技巧。「溝通越明確,糾紛會越少。」
針對陳志堯事件,施以諾表示,可以理解病人需要情緒出口,但這個出口是否應直接由醫護人員來承接?這一塊值得思考。當然若醫護人員真的有做錯,由其來承擔看起來是應當的,但像陳醫師這一次,若他的處理沒有失當,卻要承受病人情緒的出口,對陳志堯來說是不公平的。
醫療環境差也衝擊到基督徒醫者 此次事件也許有主的美意
今日報自許用基督教新聞專業影響這世代,若您曾被我們的新聞打動,邀請您以奉獻支持、澆灌今日報為主茁壯,發揮關鍵影響力! 我要奉獻,GO!
原本被其他新聞有些蓋過去的醫糾法,因著北榮死胎案糾紛,成為現今發燒話題。陳志堯雖一度身陷爭議,確也在其中看見神的美意-引起更多人重新審視台灣現今的醫療體系及醫病關係。
除了提出更多關於醫糾法的論述,還有醫師公開分享「跟婦產科醫師一起流淚」的文章,揭開婦產科醫師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讓許多民眾能更深「同理」醫師的處境;網上也有人發文-「感謝我們的婦產科醫師」,引發網友大推,進而帶動大家分享自己對醫生的真摯感謝,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婦產科醫生的支持。
這些溫馨回響,都是使台灣醫病關係向前的一步。
於此處境不便言說太多的陳志堯,低調感謝一切關心。本報記者關心陳志堯醫師時,他本人回應:
靠著主得力量,讓我們能繼續堅守崗位,為主見證!
其實,在我們的肢體中,有許多基督教醫院和弟兄姊妹,都在醫療前線搶救生命,甚至為主搶救靈魂。現今一般醫療人員所面臨的體制與困境,何嘗不是他們的心聲與縮影?
願主更多在此事上掌權,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賜給執政者智慧,創造醫病關係邁向「雙贏」,而非「雙輸」。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本圖/文由「基督教今日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網友、病患力挺基督徒醫師陳志堯 醫糾法延燒,主內醫界教授盼先暫緩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