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吳娟瑜

父母疼愛子女,這是天性。

但是父母若關係不佳,把負面情緒往兒女身上傾倒,後遺症即將出現。

少男的悲歌

有位少男長期在父母不和睦的家庭中長大,妹妹和媽媽成一國,他和爸爸靠近。不!應該說是爸爸無所不用其極地來拉攏他。

爸爸在上學途中的車上,在一起去打籃球的路上,在媽媽深夜未歸的床邊,總是訴說媽媽的不對。

有幾次夜裡出現爭吵聲,少男睡眼惺忪地跑到客廳,只見兩個大人像小孩子般地互相謾罵,他還沒弄懂狀況,爸爸就跑到他眼前,趁著怒氣,指著淚眼成河的媽媽說:「你懂了吧!那個臭婊子跑出去找男人。」

介在兩個大人之間,少男說:「我不知道該怎麼想,只能回到房間,把音響按開,越大聲越好。」

WUU

那個男人,是誰?

演說現場,一對母子的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媽媽提到和丈夫長期分隔兩地,打著離婚官司,正在傾訴過程,小學生的兒子突然冒出一句:「那個男人很過份!」

這句話一跳出,全場聽眾笑開來了。

可能覺得童言童語煞是可愛,媽媽顯然沒想到引起騷動,我則是立刻提醒:「親子關係再好,還是要有界限。」

親子在朝夕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已經映照到孩子的腦部記憶,尤其當心情苦悶,無處宣洩時,不知不覺把孩子當心腹般地無所不談。

孩子年齡小,不明白大人之間的來龍去脈,只會對待不停敘述的這一方寄予同情,也誤以為自己是「見義勇為的大人」,把聽到的語詞「挪用」,造成了小男孩毫不思索地批評爸爸:「那個男人很過份」。

出現了後遺症

身心尚未成熟,提早經歷爸媽的感情世界,有可能誤植先入為主的批判和恐懼。

有位媽媽告訴我:「每天看到兒子上班回到家就是躲房間,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她解釋──喜的是,32歲的兒子沒有變成宅男,還能工作賺錢;憂的是,從來沒聽他交女友準備結婚。

「吳老師,我曾經告訴他,如果有合適的對象可以帶回家,結果他竟然爆出怒氣說──我幹嘛結婚,妳和老爸的問題還不夠多嗎?」

原來年輕時夫妻關係劍拔弩張,好幾次鬧離婚的她對當時國中生的兒子哭訴……。

「為什麼不找好友或求助輔導機構呢?」我好奇地問。

「那時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不像現在有很多管道可以找。」這位媽媽後悔當年把孩子當情緒垃圾桶,一五一十地說出夫妻恩怨。

多年後,出現的後遺症就是──兒子不想和爸媽一樣淌這趟渾水。而媽媽眼看兒子另有人生規劃,她帶著矛盾的心情說:「不知道來不來得及改變兒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