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JMOY2620

「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聖經)

很多時候第三文化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道第三文化小孩是甚麼地請先看這篇文章:既精彩又寂寞的第三文化小孩),不見得會針對這方面的議題得到太多的幫助,這也導致許多第三文化小孩童年或年幼時所受到的傷害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忽視和最小化,讓他們備感孤立和格格不入。我就曾經聽過紐約時報關於第三文化小孩的專題Podcast報導,其中一名黑人講者Q提到,她在國小時從歐洲搬來美國,當時課堂上正好講到美國的種族議題,老師問班上同學,是否曾經有因為膚色被排擠、被調侃、被拒絕、被另眼看待?有的請坐下。全班的黑人小孩幾乎同時間一起坐下,唯獨Q站著,只因為她在這之前所住的歐洲城市相當多元,沒有讓她有類似的經歷。但班上同學卻說,

「你是黑人!你該坐下!」

也是在這個時候,Q感到格格不入,也理解,眼前這群黑皮膚的同學或許和她膚色相同,但文化上卻近乎截然相反。Q說道,她到一直長大成人都沒有融入美國黑人的圈子當中。

很多時候,第三文化小孩一直長大成人之後(稱之為第三文化大人Adult Third Culture Kids,簡稱ATCK),才領悟到自己從小到大有許多因著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傷害或經歷,並且持續地影響自己。於是《Third Culture Kids》這本書中特別開了一個篇章來深聊,講述第三文化大人如何得以面對過去,成為更加健康的自己,我覺得這些要點不只針對第三文化大人,甚至在面對任何過去的傷害都非常受用,決定整理分享出來:

  1. 承認自己是第三文化小孩:坦承自己不完全隸屬於某個國家種族階級得以帶來很大的自由,也讓我們免於對自己貼標籤,覺得我們應該努力更加向現在的居住國家來看齊或融入的事實。
  2. 檢視自己的行為模式:書中說有些ATCK因為孩童時常常搬家,長大成年後不敢和他人太過親密、又或者是以我自己為例,初中時來美國努力想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導致於我二十多年以來不斷的覺得自己做所有努力都還不夠,即便我已經在美國落地生根。
  3. 坦誠面對自己的恐懼:很多人不太願意回顧自身不光彩的經歷,只因為那回憶實在是太痛苦或不堪。但其實這樣的恐懼是正常的,若不去克服,會讓我們不停地在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中走不出來。
  4. 坦承面對自己的失去:很多時候,身為第三文化小孩失去的部分比你想像中的多更多,我舉幾個例子來分享:搬到新的國家時剛好面臨長輩的驟逝,無法回家參加喪禮,失去了好好道別的機會;因為住校而遇到的霸凌或性侵害案例,失去了純真和對這世界的信任;因為搬家而失去那些辛苦得到的友情和親情,以及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再見到他們的事實等等。這些失去無論大小,都必須好好的面對和療傷,在重新檢視失去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憤怒,甚至想要怪罪特定人士。切記這是一個過程,很多時候必須經歷憤怒或難過這個階段,才能夠走到接納和充滿希望的地點。如果過程太痛苦,也可以尋找諮商師的協助。
  5. 坦承面對創傷:我們常常對於傷痛的定義,是如果沒有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所導致的傷痛就不算是真的傷痛,但卻也這樣導致於我們常常忽視或隱藏心中的創傷,面對特定議題也特別容易暴怒生氣。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人並不全然是蓄意的傷害,比如父母可能覺得孩子的學業最重要而送他出國住校,卻讓孩子心裡覺得被拋棄或感覺自己不重要。
  6. 認清我們的選擇:面對過去的傷害,我們必須決定是否繼續怨恨或心懷不平,又或者是選擇饒恕與放下。這裡指的饒恕不代表和好,或是明天就跟這人當麻吉或是後天就回到過去,或是和對於侵犯你的加害者繼續往來。饒恕是一個過程,是你自己單方面選擇放下這人對你生命中的傷害,好讓這個傷害不再繼續的折磨你或影響你。書中也提到,我們也必須檢視自己,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有對他人造成傷害,必要的時候也必須和他人尋求饒恕。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功課,但是我們都見證過年長的長輩細數二十多年前某位家人得罪他,彷彿昨日才發生的故事。那位家人不一定知曉,但重點是被這個傷痛影響最深的,是這名長輩自己。饒恕代表著單方面的放下,但和好卻是兩個人都必須付出心力重新建立一段破碎的感情。所有的和好都必須從饒恕開始,我們不能期待和好,但我們可以選擇饒恕。
  7. 分享你的故事:第三文化小孩的心中很多時候都萬分渴望能被理解,同時故事也往往十分的精彩又豐富,雖說我們的確應該把故事分享出來,但是也要捫心自問,分享這個故事是為了炫耀你的人生當中有異國風情這一段?還是真心地想和他人交流?如果是後者,那麼把炫耀成分降低一點,把人性的那一面凸顯多一些,好讓即便沒有出過國的聽眾也能夠產生共鳴,切記,你和你眼前聽眾的相同性遠比相異性來的大,人性的掙扎不完美和喜怒哀樂,是跨文化且跨時區的。當你願意分享你的精力,甚至是不光彩的那一面,會發現你能得到的理解,比想像中的還要多。

如果你是第三文化小孩的父母,書中也建議父母學習並且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當三文化大人在重述童年的傷害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否定這樣的經歷,比如「喔我不記得你因為搬家而生氣難過啊!我以為你很興奮我們要去新的地方。」這或許是父母啟動的防衛機制,好讓自己不成為始作俑者,但其實也是迅速終結親子溝通的機會和橋樑。當孩子在當下面對傷害時,會有著三部曲,先是難過、接著是絕望、最後是抽離。而抽離的反應有很多種,可能藉由大吃來逃避、可能是藉由努力念書來轉移注意力、可能是藉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和他人交談。但無論是何種反應,很多時候都是在長大成人之後,才得以重新面對檢視過去,而這類型的中年覺醒在第三文化小孩中特別常見。對於TCK的父母來說,給予適當的安慰和接納非常重要。必要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也必須請孩子饒恕自己過去的疏失。雖說這個過程對任何父母來說都不容易,但是卻能幫助第三文化的小孩從過去的傷痛之中慢慢地走出來。如果你的孩子願意告訴你這些,請不要急著否定他的經歷,而是要知道,他是因為非常在乎你,才願意對你敞開。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但期許同為第三文化大人的你我,都得以在過去的傷痛中復原,慢慢活出更健康也更加坦誠的自己。

(延伸閱讀:既精彩又寂寞的第三文化小孩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人情味兩三事說話爭取的藝術如何在美國避免和面對歧視遠距離戀愛行不行沒那麼簡單的失業救濟金一切都從清大便開始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聽美國女人悄悄話請看<美國女子學>,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