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宜凡
丹麥,是童話大師安徒生故鄉,由他筆下故事而生的美人魚雕像,從港口遠眺大海的形象,舉世聞名;首都哥本哈根更被《Monocle》雜誌評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評價。
2014年,丹麥榮登全球「最聯網國度」第一名,致力以行動服務、物聯網等智慧科技,升級兩大傳統國力:設計與環保。由丹麥主辦的INDEX設計大獎,鼓勵創作者用設計改善生活,藉此放大國際影響力;近年也推出智慧單車「Gobike」,加裝平板電腦提供個人化資訊,推廣民眾騎乘。
丹麥推動環保不遺餘力,更將綠能變招商賣點。境內有全歐最大科技測試城,結合綠建築,將應用科技融入生活實測,成功吸引國際大廠進駐;運用科技協助減碳,2050年將全面採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
跟著《遠見》走入進化版的童話王國,它善用智慧科技,平衡環保與經濟的創意策略,值得台灣借鏡。
提到丹麥,你會想到什麼?是百年來依偎在海邊的小美人魚銅像?陪伴全世界每個孩子入睡的安徒生童話故事?小孩子最愛的樂高玩具?還是一座座高聳入雲的風力發電機?
一直以來,丹麥以設計力與環保力聞名於世。這幾年,台灣很熱衷向丹麥學習,前往取經拜會的單位非常多,參訪面向從綠能環保、銀髮長照、農業經濟、到建築設計都有。
但對於現在的丹麥,你可能還要多點想像力。因為丹麥現在最熱門的話題,是行動服務、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科技。
既無諾基亞或憤怒鳥(芬蘭)、也無強大工業基礎(瑞典)、更沒有傲人的國家財富(挪威),向來跟科技很難扯上邊的丹麥,憑什麼讓智慧科技成為自己的競爭力?
不妨看看以下幾份報告。
躍升全球網路最強國 物聯網串起設計、環保
2014年底,丹麥在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針對166國的評比,調查各國的網路服務普及率、設施便利程度、及民眾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超越稱霸榜首四年之久的韓國,成為最新的世界最聯網國度(world’s most connected country)。
無獨有偶,另一份針對30個OECD國家的寬頻普及率調查,丹麥同樣以37.2%的比率位居榜首,表現超越整體平均值(29%)。
2015年初公布的「歐盟數據經濟和社會指數」(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丹麥不意外地再度領先全歐洲,舉凡個人電腦、家庭上網、行動電話等使用比率,表現水準皆數一數二,堪稱全球電信服務與網路建設最完備的國家之一。
丹麥網路到底有多普及?除了機場、旅館、咖啡廳必備的公共Wi-Fi服務,來到位於哥本哈根海岸邊的著名景點美人魚(Little Mermaid),赫然發現竟然連這裡也有免費Wi-Fi,方便讓遊客拍下紀念照後,立刻放上社群網站與人分享。
近來,當台灣經濟前景陷入一片愁雲慘霧,遠在8000公里外、緯度更高的北歐小國丹麥,卻感受不到一絲寒意。
去年,該國GDP成長率超過1%,這對深處歐債危機的先進歐洲國家非常不容易,最近丹麥工業總會預測,今年成長幅度可望達1.5%。丹麥對前景樂觀的理由,便是從虛擬網路逐漸進入真實生活的智慧科技浪潮。
而且,科技與丹麥的兩大傳統國力——設計與環保,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關係。
創意設計+科技〉拓展產品應用 融入全民生活
9月初的丹麥,晴雨交錯的天氣,常讓外國遊客措手不及,必須撐傘或臨時找地方躲雨。但當地人笑說這是「夏天的尾巴」,應好好珍惜剩下不多的陽光,他們寧可淋點小雨,也不放棄被陽光親吻帶來的些許暖意。
上午時分,來到哥本哈根最熱鬧的Stroget大街,這一帶被譽為世界最長的購物街,長達1.6公里。加入丹麥鞋業領導品牌ECCO五年,目前擔任副店長的Sophia,正忙著準備上午開店,「雖然丹麥是個小國,但設計產品很出名,吸引很多人慕名而來,」她列舉,諸如樂高、喬治傑生、PANDORA、皇家哥本哈根等品牌,在此區都有旗艦店,足以跟國際奢華品牌LV、愛馬仕對打。
在台灣市場,ECCO被定位為熟齡男性專屬商務鞋,但其實ECCO產品線很廣,戶外用鞋才是主力銷售款,還是很多丹麥孩子的第一雙學步鞋。
將丹麥珠寶品牌PANDORA引進台灣的陳昱龍觀察,丹麥設計注重簡約與優雅質感,從服飾、配件、餐具、到居家用品,都有類似特質。
更重要的是,丹麥設計不太走高貴路線,反而強調應讓每個人都能享用,讓設計融入日常生活。當地人常說,「丹麥真的沒什麼奢侈品,觀光客買的所謂精品,就是我們平常採買的生活用品。」
設計,的確是丹麥最強的國家軟實力。雖然小國寡民,可是丹麥每年有15萬名學生攻讀設計學科,境內齊聚超過4000間設計公司。過去,他們用強大的設計力,賦予產品獨特吸引力,如今更要透過科技,擴大丹麥設計的格局與影響範疇。
像是每兩年舉辦一次、被譽為全球設計界「諾貝爾獎」的INDEX設計大獎,不但向全球徵求能夠改善世界共同挑戰的偉大創意,今年許多得獎佳作,幾乎全部都運用了行動裝置、網路服務、能源技術等最新科技。
比方,今年得獎作品之一的PEEK Retina,即是一套便於攜帶的眼科診斷工具,透過手機鏡頭與內建App,可幫醫療人員為落後地區的民眾服務,希望2019年前減少全球1∕4可避免的視力疾病,由於成本低廉,非常有希望普及使用。
這些設計的概念不一定源自丹麥,但經過INDEX的轉換與放大後,往後都將成為丹麥設計的新面貌。
環保綠能+科技〉路燈裝感測器 依車流量調整號誌
近年讓丹麥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的環保綠能,也透過科技更上一層樓。
市府廣場是哥本哈根最有名的地標之一。週末時,一位身材高大、長相酷似雷神索爾的金髮男子,來到一排整齊擺放的Gobike公共自行車前,在車頭的平板電腦按幾下,隨即準備驅車前往下個目的地。他臨別前向好奇如何使用的《遠見》記者說明,他剛從地鐵站出來,公共單車每月只需繳70丹麥克朗(約台幣340元)就能當會員,且前30分鐘免費,「輸入個人密碼就能鎖車,挺方便的」。
身為全球對自行車最友善的國家,丹麥早在20年前就推出公共自行車服務,而問世一年半的Gobike,號稱是全球第一套「智慧單車」,吸引各國參訪團隊不斷取經。
另一項讓丹麥大出風頭的單車科技,是哥本哈根市政府與MIT(麻省理工學院)共同開發的Copenhagen Wheel(哥本哈根電動車輪),讓普通單車搖身一變成為智慧電動車,剎車產生的動能可儲存在車輪內的電池,上坡時再經由馬達釋放,還能用手機鎖車、換檔、調整動力模式。預計明年正式量產,市政府正考慮讓Copenhagen Wheel成為公務車的標準配備。
評比61個主要排碳國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每年前三名都從缺,丹麥已連續三年表現鶴立雞群,位居第四,也就是全球第一,領先以環保聞名的瑞典跟德國。
以往,大家總認為,節能減碳需要鉅資採購大型能源設施,是政府才做得來的投資,或環保狂熱人士整天呼籲的苦行僧生活,如吃素、步行、少開冷氣、不打領帶等。
但領先群倫的丹麥打破迷思,打算活用資訊科技,進一步強化減碳績效,同時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如單車通勤人口逼近五成的哥本哈根,這兩年便發起一項「綠波」(Green Wave)計畫,透過裝在路燈上的感測器,蒐集即時的交通資訊與每條路的車流量,藉此調整交通號誌,希望讓自行車潮維持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使路況更順暢。
曾有份調查指出,OECD國家平均每人每日通勤得花38分鐘,丹麥不但只需27分鐘,還預計在2018年再減少一成通勤時間。但差別在於,他們不用砸大錢蓋地鐵,而是用Green Wave這樣的智慧交通系統達成。
醫療服務+科技〉電子病歷建檔 讓醫院資訊互通
連不少台灣人羨慕的優厚福利政策,丹麥也得借助完備的科技系統。
半世紀來,丹麥以完善的醫療服務與健康保險享譽全球,自1980年代就推動「電子病歷」,把所有病例建檔,20年前還成立MedCom,促進不同醫院情資互通,並推動資料規格標準化,目前超過八成診療服務都能電子化,85%的開藥動作能透過資訊系統傳給藥局,病人不必因為換了醫院或醫師,一切從頭來過,有效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智慧城市吸引外資 活絡地方經濟、就業
事實上,科技甚至幫助丹麥招商,活絡地方的經濟與就業。
如連續兩年獲得世界智慧城市(World Smart Cities Award)獎項肯定的哥本哈根,近年便以此作為招攬資訊外商的口號。目前大哥本哈根區域內聚集250多家智慧科技廠商,帶來超過兩萬個就業機會。
身為全球網路設備龍頭的美國大廠思科,便與哥本哈根訂立許多跟物聯網有關的合作協議,從戶外照明、大眾運輸、城市觀光、到水災防洪等範疇都有。去年,另一家亞洲大廠日立,也宣布來此投資大數據研發中心。今年初,蘋果(Apple)更宣布將在丹麥建立16萬平方米的大型資料中心,為其歷來最大的歐洲投資案。
既無便宜的土地與勞工,又地處冷僻角落的北歐,丹麥如何吸引ICT業者遠道而來?除了完備的基礎建設與網路環境,還有一項很大誘因:丹麥人愛嘗鮮的個性,讓這裡變成最佳的創新測試地。
當地報紙《BORSEN》曾調查外商投資丹麥的理由,一大部分歸功於當地消費者能很快接受新觀念,更不排斥新科技。一位美國學者對此妙喻,丹麥人很開放,企業測試的風險較小,就算不成功,花費也不會太高。
駐丹麥台北代表處大使徐儷文觀察,丹麥推動智慧科技與創新設計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環保考量。「他們最愛把『solution』這個字掛在嘴邊!」對於未臻成熟的新概念商機,丹麥不會只關注單一環節,更懂得思考整個系統的完整解決方案,不想只賺蠅頭小利。
即便身居世界邊陲,天然環境非常嚴苛,丹麥除了揮舞設計與環保這兩大傳統武器,更懂得善用智慧科技,找出帶動國家繼續升級的心法。現在你應該知道,丹麥,真的跟你想得不一樣。
丹麥推動科技政策秘訣:確保長期承諾不被政治打亂!
比起其他國家標榜的自由市場,丹麥公部門具有極高的主導性以及積極度,透過開放醫療、照明、交通、金融、能源等公共服務標案,歡迎企業把最新概念的網路應用與創新服務帶來當地,從中獲取更完整的解決方案。
原因很現實,因為政府財政不足以支應所有投資,「所以必須善用民間的力量!」一位官員分析,丹麥政府每投入1塊錢的公共投資,最多可帶動85塊錢的社會利益,何樂而不為?比方過去六年,哥本哈根市政府對2025碳中和計畫累計投入27億丹麥克朗,卻因此吸引逾200億丹麥克朗的民間投資。
然而,當我們告知台灣BOT案例的處境,及不時發生的官民互鬥戲碼,他嘖嘖稱奇地說,「這一定是中間的信任出了問題。」
丹麥政府在形成政策前非常注重溝通,須聆聽各方意見,並大量諮詢專家,確保政策取得社會共識,不會因政黨輪替或政治因素而更弦易轍。事實上,今年6月丹麥才剛經歷大選,執政黨跟總理都換人,但國家長期目標還是沒變,只在執行上做點微調。「因為所有做法都牽涉到投資,如果不能確保一致的目標,沒人敢來丹麥做生意!」他篤定地說。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