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庭昱

秀傳醫療體系最早把「微創手術」當做產業來發展,總裁黃明和兵分二路,除了成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還有育成中心發展醫材,期望軟、硬體通吃。

微創手術從萌芽到普及,台灣醫界都在第一時間就參與,許多醫師到國外接受訓練,將技術帶回國內。但是,把「微創手術」當做一項產業來發展,秀傳醫療體系跑得最快,幕後推手就是總裁黃明和。

最早嗅到商機
看好微創醫療潛力 瞄準亞洲市場

「他算是老頑童,對新鮮的東西都很有興趣」,資深業界人士說,黃明和對新技術接受度高,台灣第一台手術機器人「宙斯」,就是秀傳在2002年買進來,隔年,生產宙斯的Computer Motion就被直覺手術公司併購,已經賣出去的機器也不再維修,宙斯只能變成古董,供人參觀。

雖然吃虧,黃明和依然看好微創手術是未來的大趨勢。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副院長吳其翔回憶,他2004年去法國學習微創手術,黃明和陸續聽到很多醫師想報名,還要等半年才有名額,立刻嗅到商機並積極引進,終於在2008年與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消化道癌症研究所(IRCAD)合作,在彰濱工業區成立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AITS),成為IRCAD亞洲唯一授權、也是國際最大的訓練中心。

近年秀傳投資微創手術中心3億多元,當然是看好微創手術的潛力。亞洲人口多、市場大,台灣的地理位置、醫師素質都好,亞洲醫師來這裡學習,機票住宿費用比去法國節省40%,交通方便,不用調時差。8年來有4千多位醫師在此受訓,知名度已經打開,但是還在虧損階段,過去一年賠二、三千萬元,現在大約賠1千多萬元,吳其翔曾開玩笑地提議,少辦幾次研習會少賠一點,「你嘜管啦,我在了錢(賠錢)又不是你」,黃明和直爽地嗆回來。

走進訓練中心,這是定期舉辦研習的大本營,除視訊教學,觀看開刀房實況;也配置20台手術床,可容納上百位學員,提供動物、大體實際操作。實際進入手術教學室,第一關要學習「夾綠豆、紅豆」,腹腔鏡手術傷口小,要將20-30公分的手術器械伸進體內操作,必須靈活運用拇指、食指及小指,夾豆子只是最基本的訓練,除了夾起、放下,還要在固定時間內,將10幾顆紅豆、綠豆分開,畢竟開刀時,時間寶貴,醫師手愈巧、愈精準,病人術後的疼痛感大不一樣。

「2008年開辦時,大約一半是台灣人;現在外國人占了七成」,秀傳微創中心研發部主任劉楷哲介紹。隨著微創手術普及,秀傳在2008年大約有3成的手術是微創,目前幾乎所有手術都可以用微創來完成,包括肝、腎臟切除等,實務動刀時,約有七、八成是以腹腔鏡完成,吳其翔補充。

秀傳的微創手術中心除了人才培訓之外,並採用全球醫材大廠美敦力(Medtronic)、內視鏡大廠Karl Storz的產品,來自各地醫師的經驗可與醫材廠交流,提供改進建議,這些使用者需求是醫材創新靈感的來源。於是,秀傳再成立育成中心,將醫師的意見商業化為產品,並與上銀合作開發醫療用的機械手臂。總之,黃明和的規畫,是將訓練中心和育成中心做為微創產業的兩大支柱,期望通吃軟、硬體商機。

架設兩大支柱
訓練中心與育成中心各有目標

台灣產業的強項是資通訊、光機電整合,秀傳的育成中心也朝此方向前進。例如和上銀合作的「內視鏡扶持機械手臂」,用在腹腔手術時,本來要由一名助手扶著內視鏡,時間久了會累,鏡頭晃動影響螢幕視線,於是就在這樣的需求下,開發出以機械手臂取代人力的扶持機械手臂,並已經拿到歐盟CE認證,中國則在申請中。

同屬於非侵入醫材(class one)的,還有「超輕型手術用3D顯微鏡」,用在顯微手術,將影像以3D、最高放大27倍,顯示在螢幕上,幫助醫師看得更清楚,相對簡單的應用如牙科的根管治療、眼科的白內障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較困難的脊椎手術或神經外科手術。劉楷哲表示,今年底有機會拿到歐盟CE認證,已與美國大廠洽談授權或技術合作。

秀傳的微創手術及育成中心經過幾年醞釀,已將產業發展及醫學實務串在一起,但是,還需要更多政策的扶持,才可能帶動醫材產業起飛。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秀傳跑得快 通吃微創手術軟硬商機 台灣早鳥》從一台機器人架起醫療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