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FTR

情緒管理的課程裡,正倫舉起手問:「我可能改變我老爸嗎?」

正倫半工半讀唸到大學三年級,每天在打工和K書之間,彷彿永不停止的陀螺,繞個不停。「如果得到老爸肯定,一切還有意義,可是我老爸就是冷眼旁觀,不說鼓勵的話,還會潑冷水。」

正倫希望能改善父子關係,可是按照媽媽的說法:「他就是這副德性,我跟他20多年,我還不了解他嗎?」

好吧!即然媽媽如此認定,正倫也不抱希望,不過每天進門出門,大家總會打照面,正倫能閃則閃。

有一天,正倫鼓起勇氣,請教老爸--如果考研究所,可以提供一部分的學費嗎?

當時,老爸正在客廳,剛吃過中飯,時間點應該不錯,不料,正倫甫開口,老爸就對他揮手說:「去跟你媽要,不要找我,我沒錢。」

正倫看到老爸說完,拿起手機又滑呀滑的,完全不把他的話當真來關心。心灰意冷之際,頭也不回地跑出家門。他氣極了,那有這種爸爸,只會生不會養,也不懂得支持。

果真在「家庭序位」的排列過程,代表正倫爸爸的角色站離至少20步之遠。接著請正倫找出一位男同學代表爺爺,一位女同學代表奶奶,看看他們和爸爸所站的距離有多遠?

剎時之間,正倫看懂了。原來爺爺奶奶早逝,爸爸由大姑帶大,也只能求溫飽,沒有什麼精神支助。爸爸從小到鐘錶店當小學徒,賺錢是一毛一角的積存。

「我老爸從小沒唸書,只能做小學徒,30年後才有一間小小的鐘錶店,難怪他對錢很看重,對人不懂得表達感情。」正倫把從小到大看到的爸爸串出了生命的真相。

正倫是個熱心助人的大學男生,平日功課再忙,打工再累,他還是會和慈幼社同學到社區幫小朋友做課後輔導。

他當著現場聽眾說:「我一直活在一個迷思,認定老爸應該照顧我,對我好,這麼多年了,我很不滿意他的冷漠、他的排斥,如今,我想轉換角色了。」

這是他聽到我說:「與其陷在僵局,倒不如換個方式──練習做爸爸的爸爸,教他怎麼做爸爸,你們的關係才有機會調整。」

沒錯,我鼓勵正倫──千萬不要長期悶在「爸爸不改,我又能如何」的影子信念裡,當跳出這種負面的思維模式,才能站到比較「高」一點的位置,體諒老爸的自我保護和缺乏同情,然後開始給出一點一滴的關心和分享。

「想像你老爸是社區教室的小學生,你的口氣會不會多一點善意?你的教法會不會多一點變化?還有,鼓勵他回應時,會不會多一點耐心?」我如此提醒他。談到這裡,正倫很開心地回饋:「原來我還有新的角色和老爸相處,他的冷漠是因為從小得不到被關心、被了解的經驗,難怪他給不出愛;那就反過來,由我來做爸爸的爸爸,教他怎麼做爸爸……」

正倫一邊唸「做爸爸的爸爸,教他怎麼做爸爸」,一邊回到座位,這時,會場的聽眾立刻給予他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