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2011年10月5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逝世,不到一個月,由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賈伯斯傳》英文版上市,暢銷全球數百萬冊。但這幾年來,蘋果公司多數員工們認為,《賈伯斯傳》沒有精準描繪出他們認識的賈伯斯。賈伯斯欽定接班人、執行長庫克(Tim Cook)甚至說:「它沒捕捉到賈伯斯的本質。如果真像這本書所描繪的那樣,我根本就不想和他一起工作。」

長達25年第一線觀察

今年,美國資深科技記者史蘭德(Brent Schlender),將採訪賈伯斯25年之久的資料重新整理,出版《成為賈伯斯》(Becoming Jobs),再度引起全世界賈伯斯迷們關注。這一次蘋果人終於說:「這才是我們認識的賈伯斯」。皮克斯董事長卡特慕爾(Edwin Catmull)甚至說:「我希望本書成為賈伯斯的蓋棺論定之作!」

史蘭德以第一線的貼身觀察,第一手的壓箱資料,描繪出的是一個有溫度、會關懷人的賈伯斯,剖析他如何從桀驁不遜的天才,蛻變為胸懷遠見的領導者,補足了《賈伯斯傳》裡缺少的一塊拼圖。

在作者序言裡寫道:我所看到的賈伯斯較有人情味,多愁善感,也比報章雜誌描述來得聰明。在他死後幾個月,我翻箱倒櫃,翻看長年來累積有關他的筆記、錄音和報導檔案。我都忘了我還保留了這麼多東西,包括採訪時他告訴我的事、多年來往的電子郵件等。他也曾親自拷貝一捲錄音帶給我。那是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遺孀小野洋子給他的,裡頭錄了20幾個版本的「永恆的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可見此曲創作過程之漫長。

這些東西一直堆放在車庫的儲物盒,一打開,塵封的回憶歷歷浮現。有好幾個禮拜,我都沉緬於往事。有一天,我突然了悟:光是抱怨世人對賈伯斯的認識只是片面的刻板印象有什麼用?畢竟我跟他來往25年,我想要提供更多的角度,讓人更深入了解他。

作者認為,了解賈伯斯,最核心的問題是這樣一個反覆無常、不顧別人、莽撞輕狂、固執己見的人,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逐出後,究竟歷經什麼樣的轉變,才能東山再起、回歸蘋果,讓這家公司起死回生,推出一系列可定義當代文化的高科技產品,甚至改變數十億人的生活?

他認為,在被蘋果公司趕出門外這幾年是他生涯的關鍵。有這個時期的沉潛與學習,才有日後的成功。這段時間,他的脾氣和行為都改了不少,只是外人不太知道。忽略這些年,就更難看清他了。本書共有17個章節,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摘錄第13章〈史丹佛的畢業演說〉精華內容:

賈伯斯如何準備畢業演說?

2005年6月16日早晨,賈伯斯緊張地醒來。事實上,根據蘿琳(賈伯斯太太)所說的,「我幾乎從沒看過他這麼緊張」。

賈伯斯是天生的表演者,他將商業簡報提升至一種接近高級藝術的程度,但他如此緊張的原因是這一天要對史丹佛大學2005年的畢業生演講。史丹佛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數個月前向他提出邀請,賈伯斯沒考慮多久就答應了。他不斷收到演講邀約,也總是拒絕。事實上,他因為太常受邀做畢業演講,蘿琳和其他擁有大學或研究所學位的朋友間甚至流傳著一個老笑話:賈伯斯要是答應一場畢業演講,一定是為了終結其他邀請,還可以一天就拿到博士學位,不用花上好幾年。

但是說穿了,拒絕邀請純綷是投資報酬問題:比起其他事情,如精采的麥金塔世界博覽會、高品質產品或是陪伴家人,會議和公開演講的報酬實在少得可憐。「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如何運用時間,」庫克說:「你會發現他幾乎不出門旅行,也不像其他執行長那麼常出席會議或聚會。他想要的是回家吃晚飯。」

事實證明,撰寫演講稿是個燙手山芋。賈伯斯和幾個朋友討論過該說什麼,他甚至還跟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請教,但都沒什麼結果,所以最後他決定自己寫。他花了一個晚上寫草稿,接著開始拋出想法,與蘿琳、庫克以及其他一、兩個人討論。「他真的很想把這件事做好,」蘿琳說:「他想在演講中表達他認為真正重要的事。」即使用字遣詞稍有改變,但演說結構是一樣的,他會用三個小故事總結他的核心價值觀。

在演講的前幾天,他一邊背誦演講稿,一邊繞著整個家走來走去,從樓上的臥房到樓下的廚房。孩子們看著爸爸經過他們身邊,進入一種他在麥金塔世界博覽會或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前幾天也會出現的出神狀態。有幾次,他在晚餐時念講稿給全家人聽。那個星期天的早晨,一家人都準備好要前往史丹佛大學體育館了,賈伯斯花了點時間找他的休旅車鑰匙,卻怎麼找都找不到,然後他決定不開車了,他要利用這短短的路程再練習一遍。等到全家人都塞進休旅車時,他們已經遲到了。蘿琳開車,賈伯斯再一次調整講稿。

他坐在副駕駛座,艾琳、依芙及里德則擠在後座。車子開往校園的路上,賈伯斯和蘿琳拚命翻找各自的口袋及蘿琳的手提包,尋找之前寄給他們的貴賓停車證,但怎麼找也找不到。

15分鐘談話 永遠烙印人心

當他們駛近史丹佛大學,才發現應該要提早出門。那個早晨有2萬3000人湧進史丹佛大學體育館。這一家人終於抵達看來像是通往體育館前的最後路障,一名女警站在鋸馬旁,對蘿琳揮手示意,要她停下來。她慢慢走向駕駛座那一側。

「女士,你不能往這邊走,」她說:「這邊沒有停車位。妳必須繞回帕羅奧圖高中,在國王大道對面。臨時停車場在那裡。」

「不,不,不,」蘿琳說:「我們有停車證,只是弄丟了。」那位女警盯著她看。「你不知道,」蘿琳解釋道:「這裡有畢業演說的演講人,他就在這部車上。真的!」

女警探下身來,由車窗看進車內。她看見後座三個孩子,優雅的金髮駕駛及副駕駛座上穿著破洞牛仔褲、勃肯鞋和一件破舊黑色T恤的男人。那男人正擺弄著大腿上的幾張紙片,並抬頭透過他的無框眼鏡。「真的嗎?」她抬起眉毛說:「是哪一個?」車上每個人都爆出笑聲。「真的,」賈伯斯舉起手:「是我。」

他們終於到達體育館。賈伯斯將水瓶塞進講台下的架子,開始發表演講。這場演講只有短短15分鐘,日後卻是史上最廣為流傳的畢業演說。(賈伯斯分享了三個故事,關於人生的點點滴滴如何串起來、關於愛與失去、關於死亡)

從年輕時,賈伯斯就擅長說故事,但他過去所說的從沒引起如此熱烈的迴響。這段演說在YouTube上被點閱至少3500萬次。十年前,社群網站不像現在如此先進和普遍,因此這段演說沒辦法像在2015年的今天,在網路上延燒暴紅。但它逐漸受到肯定,被認為是真正卓越的演講,對於史丹佛體育館之外的全世界人類來說,也有深刻的意義。這場演講的普及程度讓賈伯斯感到非常驚訝。

如果是早幾年前,這場演講也不會引發同等的迴響或注目,但在2005年夏天,蘋果公司已東山再起,賈伯斯的聲望也是。收入和獲利雙雙上升,股價也開始步入正軌。所有關於黑暗時期的看法,都已煙消雲散。但賈伯斯則一直把那段時間藏在腦海深處,提醒自己,如果蘋果公司不保持警覺,下場會變得如何。

大家不再問蘋果公司能不能存活,而是問:蘋果的下一步是什麼?沒錯,在賈伯斯演講的前幾週,我替《財星》雜誌寫的封面故事,標題就是:蘋果能長多大?

柯林斯認為,蘋果公司的東山再起,顯示賈伯斯天生是個厲害的企業家。「我們都曾被粉碎、踩扁、擊倒。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有時候你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但它確實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從精采藝術家變精采創建者

過去十年來寫出數部暢銷書、同時也成為世界級攀岩家的柯林斯說:「每當我覺得疲累,每當我在考慮是否要投入另一項創作計畫時,我都會想到賈伯斯那段艱困的時期。我總是從那之中得到精神糧食。」

柯林斯專門研究成功企業的營運祕訣,以及那些企業領導者的特質。他從賈伯斯的非正統商業教育背景中看見了獨特之處。「我以前叫他商業界的貝多芬。」他說:「他不是一個成功故事,而是一個成長故事。他從精采的藝術家變成精采的企業創建者,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帶著傳奇色彩的賈伯斯1.0版故事,在大眾心裡留下先入為主的強烈印象,」柯林斯說:「部分原因在於,一個人如何慢慢成長,蛻變為一個成熟的領導者,這種故事比較平淡無趣,大家不喜歡聽。你的抱負所追求的真理是什麼?你是否能謙沖自牧,不斷成長?你是否能記取失敗的教訓,重新站起來?對於理想,你是否堅持到底、勇往直前?你是否能發揮你的熱情、智慧、精力、才能、天賦、創意,將它們形於外,轉換成更偉大、更有影響力的事物?優秀的領導能力指的就是這些。」

賈伯斯在史丹佛的那場演講之所以具影響力,部分是因為他在領導蘋果後期,從跌跌撞撞中摸索而來的個人價值觀。三個故事都包含了一些指引,而那是賈伯斯成熟之後才能夠理解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6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