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花了兩天看國家廣場,也只是走馬觀花。
從國會大廈到林肯紀念堂,東西長3公里,南北如果從白宮到波托馬克河,也有3公里吧,以華盛頓紀念碑為中心。在大片青草坪上,高聳著“方尖碑”。感覺草坪跟天安門廣場差不多大,碑身則比人民英雄紀念碑高許多。由於草坪有一點向上的坡度,碑體在一個小高地上,遠遠望去的視角就是仰的,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感覺則是平視。
華盛頓紀念碑以及華盛頓市、華盛頓縣、華盛頓特區這些名稱,都是因了喬治·華盛頓這個人而命的。1790年,決定在當時名為哥倫比亞的這個地方建首都,總統喬治·華盛頓的提名是“聯邦市”。據說老同袍們沒理他,不但城市命名,在他身後,連紀念碑也沒放過。
如果當年北京叫毛澤東市,人民英雄紀念碑叫毛澤東紀念碑呢?
原來西方搞個人崇拜很早啊。只是此人也很早就解甲歸田了。1783年,在打完8年獨立戰爭後,這位北美大陸上鬧獨立的人們拼湊起來的“大陸軍”總司令不幹了。只是過了6年(1789),他被選為首任美國總統,幹了兩屆8年,卸任兩年後(1799)去世。
(華盛頓國家廣場及周邊,右邊綠地是國會大廈)
(華盛頓紀念碑,據說可以上碑頂俯瞰全城)
國家廣場充滿了個人崇拜。處在第二重要位置的是林肯紀念堂,也就是很像毛澤東紀念堂的那個建築(反過來說更合適)。參觀此地的好處是自由進出,不用排隊檢查。其東向整個國家廣場,直至國會大廈,而更有味道的乃其背面——波托馬克河折向北邊,流經紀念堂西面;河上,V字形展開兩座大橋,其中一座橋頭分立兩個騎馬的將軍雕塑。
還有美國前幾任老總統傑弗遜、佛蘭克林·羅斯福的紀念堂或紀念碑,不過就都在廣場南邊的大湖對岸了。
當然也沒敢忘了人民,都是戰爭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韓戰比較生動——19位士兵雕塑,排開戰鬥散兵隊形,不銹鋼材料的銀色,感覺行進在月光下。有一批亞裔青年流連在那裡,應為韓國人。越戰則是由地表向下延伸的戰亡者姓名牆(5萬多人,紐約的“911”紀念地似學的這),設計者為華裔,當時21歲的耶魯大學學生、林徽因的侄女林瓔。參訪的人群裡有一些長者,越戰的時間在1960年代。
美國在1940-1960年代,持續投入非本土的戰爭,人民的心情應是複雜的。林瓔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完全沒有以往的國家和英雄象徵,卻在1421件設計方案中獲選。韓戰紀念碑有文,其中大意:他們為一個不認識的國家以及人民而戰。
還有個猶太人集資建造的大屠殺紀念博物館。馬丁·路德·金的紀念碑也很生動。
愛因斯坦的塑像似老頑童。
(林肯紀念堂,也是高高在上的)
(林肯紀念堂背面所見的兩個路口)
(往南隔了個大湖的傑弗遜紀念堂)
(越戰紀念牆)
(越戰紀念雕塑)
(愛因斯坦坐在國家廣場北面的大路邊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