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韓秀捐 圖片來源:《羋月傳》

近日,古裝大戲《羋月傳》的二輪電視播出接近尾聲。81集的鴻篇巨制,全部看完的確花費時間。首輪播出時,追看了一部分;到這第二輪,則是把沒看的那部分補了,算是給自己一個完滿的交代吧。並非追捧這部劇,更是反感宮鬥,只是喜歡女主本人,還有她在劇中扮演的那個倔強丫頭:一位聰慧伶俐、善解人意、與眾不同的性情中人。此外,這部劇中多處出現的《詩經》佳句,也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打開了自己心中的時空隧道。隨之沉靜下來,在一字一句間,穿越千年,研讀古人的愛情與婚姻。

當然,關於在劇中穿插《詩經》的做法,網路評論大致有兩種傾向,一是認為過於掉書袋,觀眾難以接受台詞中直接植入兩千多年前的語言;二是以此為解讀《詩經》及先秦歷史的契機,並引發「詩經熱」。

女主的愛情歷程是該劇一大看點,羋月和黃歇自小交好,小羋戎誦讀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句,正是對二人感情最恰當的注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水的地方,更容易生情。《詩經•蒹葭》本身營造了一種企慕的境界,男子的意中人,應是在河的彼岸。於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男子在清冷的初秋,逆水劃舟,尋覓心中的佳人,無奈道路蜿蜒曲折;順流而下找尋,她仿佛在河水中央的小洲上。路途險難,然而追求不懈,只是歷經波折,還是無法確定意中人的方向,與她真正在一起。縱觀《羋月傳》全劇,黃歇對羋月的追求,像極了這首詩的意境。從黃歇逃婚、墜下懸崖,到二人四方館重遇、城門外等候無果,再到羋月在燕國又一次辜負黃歇的等候,毅然奔赴秦國,黃公子對愛情的執著可見一斑,盡管如此,卻終究是可望而不可及。

理解到這裡,我在想,編劇大概也不是只用《詩經》來裝點門面吧,有文化更需要有到骨子裡,強拉硬塞肯定不好。至少《蒹葭》是這樣,會讓人讀出點一二來。

再說說其它詩句。秦王與羋姝大婚時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出自《詩經•周南•桃夭》,劇中秦王迎娶羋姝,除了政治利益的考慮,就是因其溫婉端莊、人面桃花了。這樣的女子,按理可以令家庭和睦、不生事端,但後來卻大相徑庭、讓人唏噓。不過人物性格的突變或漸變通常是這類劇的劇情所需,它決定著故事結局中一些人的悲劇,和另一些人的涅槃。頗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說的「逃之夭夭」,就是「桃之夭夭」的諧稱。在劇中黃歇逃婚前,羋月差葵姑給黃公子送去了喜餅,餅中夾帶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和「逃之夭夭,偷天換日」的口信,似乎在向觀眾普及這一知識。至於效果,自然是前文所說的兩種思路了。

再讀《詩經》,感受兩千多年前先民們的愛情與婚姻生活,尋找與我們時代相通的部分。任歲月穿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初戀情愫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定盟誓,從未間斷過。《詩經》,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