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熒恬
房屋地皮的飆漲,讓居住議題持續存在於台灣社會,不僅關係到人的生存也影響城市的面貌。 社企你我他10月活動第二場於16日舉行,邀請雋永R不動產創辦人張家銘及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分享兩家企業在臺灣社會中所發起的居住革命。
老宅翻出新靈魂,雋永R不動產重新定義房屋價值
從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畢業的張家銘,倚靠著對不動產的極大熱情,孕育出幫助城市活用空間的企業—雋永R不動產,藉由不動產交易,創造出對買賣雙方、空間、城市皆有益處的環境。
「我們不畏風吹日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台北市街上遊走,去挖掘這個城市中有趣的、被閒置的空間,放到網路上,讓有興趣的人來聯繫我們。」張家銘笑著說,從老舊的平房、透天厝到頂樓加蓋屋,那些不起眼的老建築,一旦被雋永R工作團隊「相中」,他們便開始思索著如何將空間活化利用,並透過實際跟屋主接觸,進行空間的評估規劃。
有感於現代的年輕人都在尋找著開店、創業的理想空間,同時街上隨處可見無人居住的老舊空間,卻只能慘遭歲月的淘汰…張家銘認為 :「只要對這些空間稍做整理,就能讓空間發揮最大的價值,同時也能延續空間的生命,讓更多有趣的故事發生。」
「在網路上,我們的空間並不是商業化的上架下架,而是讓每一棟建築物都成為故事,訴說著一段段值得被保留的美好過去。」在雋永R不動產的策劃下,一個頹圮不起眼的街屋,成為了咖啡廳、畫廊等熱鬧活絡的人文環境。比起強調房屋的地段、坪數、挑高幾米等居住價值,雋永R不動產以不同的角度讀出老房子的靈魂,讓這些場所,在保留過去的同時,也觸發社區的未來,創造出新的生命力。
秉持「雞婆」精神 崔媽媽基金會捍衛居住正義
「巢運」這個詞,對你我來說應該不陌生,但早在1989年,就有四萬名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盼能撼動臺灣住宅公共政策的改革行動,可惜並未成功。然而,居住議題的熱度並未就此被澆熄,崔媽媽基金會在這場無殼蝸牛運動下誕生,以「雞婆精神」致力於捍衛無住屋者的居住權益。
2010年,崔媽媽基金會與OURs、社區居住聯盟、伊甸基金等13個團體組成社會住宅聯盟,經過聯盟的倡議與努力,馬總統當年即宣布在臺灣開始興建社會住宅,更在總統大選前夕通過《住宅法》等居住正義五法。
然而面對台灣龐大的居住議題,只靠倡議也許難以對整體市場產生持續正向的轉動。
「做為一個社會企業,或許我們的格局可以大一點,」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表示,看見年輕人、獨居長者、弱勢家庭,在找屋、租屋及、搬家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崔媽媽基金會秉持著健全租屋市場的初衷,決定不只扮演倡議的角色,進一步成立「蝸牛社會企業」,實際介入租屋市場的營運。
從代租、代管、修繕到清潔,蝸牛社會企業提供「一條龍」式的租屋服務,同時也提供搬家、建立評鑑制度、老屋活化、公寓大廈社區營造等全面的服務,並針對弱勢族群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或轉介社福機構。另外,他們也擔當起租屋法律諮詢、糾紛協調者以及搬家公司評鑑的把關者,以導正台灣租屋市場不穩定的租賃關係以、及搬家流氓等亂象。
正如活水社企投資總經理陳一強所言,「社會創業家和非營利組織領導者不同,社會創業家不滿足於給魚吃或給釣竿,他們會不停努力直到改變整體漁業生態,所以真正的社企應『做深不是做廣』,直到某個社會問題被解決。」從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到2010年社會住宅聯盟的成立,再到蝸牛社會企業的創辦以及日後巢運的催生,崔媽媽基金會20多年來深耕台灣的居住議題,期許有朝一日,所有的無殼蝸牛都能找到一個安穩的家。
核稿編輯:金靖恩
延伸閱讀
>>獸醫師阿嘉用一生志業改善臺灣乳品業,讓我們的早餐牛奶 終於有三大品牌之外的優質選擇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衣服嗎?這兩個品牌想重新定義時尚 讓「買衣服」不再是一種衝動
>>改變社會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線,看社會企業生態圈如何成為最強後盾!
本圖/文由「社企流」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當房屋淪為商品 這兩間企業重新定義空間—讓老宅擁有新靈魂、讓無殼蝸牛有家可歸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