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最近PTT上有個PO文,各大媒體與網路平台都熱切轉載。如果要去google的話,用「年收入250萬不生小孩」的字串應當就可以找著全文。媒體都說發文者點出了這一代年輕夫妻不生孩子的關鍵,那就是「國家沒給後代希望」,這樣說對嗎?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實話講,我滿認同的。
兒子過完暑假升國中了,在他跟童年說再見的當口,我煩惱的是再過十年他的未來。吵嚷二十年的教育改革,最終被證實是一場換湯不換藥、甚至更加藥到命除的莫明其妙。這二十餘年,臺灣百業不興,唯獨補教產業蒸蒸日上,真正是諷刺之至。但往未來望去,我們今天的教育能讓孩子去面對已然展開的工業4.0嗎?我們今天的教育能讓孩子立足於他們離開學校就必然得在職場上與之遭遇的AI時代嗎?二十餘年無法跳脫考試第一、升學掛帥的教育體制,又怎麼可能引領現在這票九年級生去面對一個劇變的未來?如果我們翻翻歷史,上個世紀初,工業革命確定了當今世界樣貌,使西方國家主宰世界之後,中外的學制、教育方式,實話講遠比現在要更為開闊而靈活。那樣的時代,可以栽培出無數的大家,去改變世界、去創造未來。即便時代同樣動盪,甚至更為紛亂,但,卻看得到希望。
如今呢?我們看到名為前瞻的計畫,投資最重之處,不是教育,而是百年前科技之應用。軌道建設成為臺灣的前瞻,這在一個舉世有企圖心的國家都在發展無人車與自動駕駛的時代,簡直就是一個笑話。而一堆人還在天龍地鼠地瞎扯皮!地鼠國要發展,想的卻是娶來徒增家累的笨重「嬌娘」,卻不思有無更好、更適宜的選擇對象,這樣的思維、映照財務壓力沈重的已知事實,能給國人什麼希望?十餘年後,只能留在臺灣依舊騎著機車到處找工作的屆時大學畢業生,難不成得看著那時候的政府又高額舉債,還可能是外債,去編列自動駕駛的環境建置與設備採購嗎?然後他們在空蕩蕩的輕軌列車經過面前時,還得去想想總該找個假日搭一下平時根本不會去使用的捷運,畢竟那是爸媽們年輕的時候背負國家債務還掛到他們身上的成果啊!
這樣的想像,無怪乎三十出頭年輕夫妻,沒有生兒育女的動力。
面對未來,教育絕對是關鍵。與政府進行教育改革並行的,是民間不斷推動的所謂「體制外教育」。無論是自學、共學或是森林小學,都是現代父母想要替孩子掙脫僵化教育系統的選項。但是,這些選項,在實際上非常昂貴且在缺乏公權力監理與輔助之下,往往都是一場華麗的冒險。每年一個孩子十幾、二十萬,乃至於更高的學費,說實在的,年收兩百五十萬的夫妻要選擇這樣的教育模式,還是吃力。更不用說,在既有的實踐上,一路這麼走的孩子,因為銜接的困難,高中之後的選擇幾乎都是出國。要支應孩子於國外生活與學費所需的龐大開支,對於一般上班族夫妻而言,在年金、退休制度荒腔走板的處境裡,又怎麼會是期盼自己人生下半場的可行選擇?
我們的政府,無論黨派,都說「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但搞到今天,苦是苦家長,教育更是窮到只談錢!前瞻計畫教育沒份,蔡總統曾經要求行政單位提高實驗教育的比重,但這個百年大計卻非兆元計畫的核心。這樣的環境,孩子的未來很迷茫、階級的翻轉很渺茫、國家的政策更是看得大家茫茫茫,那為什麼要生孩子?
在野黨也說要以前瞻來處理少子化的問題,但說實在的,沒有大刀闊斧的教育翻轉,沒有真有遠見的教育擘劃,臺灣的未來很難讓人期待。我們可以苦十年、苦二十年,但要知道,如果教育還是這樣,不但是大學世界排名直直落,臺灣整體的未來更是沈淪。那麼,稍稍願意思考一下的年輕夫妻,都不會想要成為父母。如今,這其實不是自私,在環境沒被點亮反而更加幽暗的現在,不去誕育下一代,或許是一種真正的負責。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