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旭鎧
年輕爸媽都很清楚「爬」對嬰兒來說很重要,不只是判斷有沒有發展遲煥的重要指標,甚至網路盛傳沒有爬、或爬得不夠多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過動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還會有自閉現象!真的是這樣嗎?這其中存在著兩大誤區、兩大關鍵!
第一誤區 過動來自爬不夠?
我們凡事講求因果,所謂的「事出必有因」觀念,讓我們對於任何事都想探討發生的原因。就像是寶寶出生後發現皮膚黝黑,老一輩就會說因為媽媽在孕期中吃多了老抽、喝多了茶所導致;又像是唇額裂(俗稱兔唇)的孩子,媽媽都會被責怪在懷孕時碰了剪刀。
的確,找出原因或許可以幫助難題的解決,而面對過動、自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亞斯伯格,有非正式的統計指出這些孩子幼兒時期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爬」的時期就直接走路,或者爬的時間過短,因此我們都認為「爬」是造成這些種種問題的「因」!但這也只是我們的猜想而已,歐美的兒童神經學專家認為,這些特殊兒童在先天上基因或是神經系統已經出現狀況,因此導致發展順序出問題、長大後出現更多狀況,也就是說「爬」跟「過動」都是「果」,而「因」則是更為複雜的基因或是神經問題!
第二誤區 爬行可以刺激大腦
每次講座問家長爬行的好處時,大家第一個回答的一定是「爬行可以刺激大腦啊!」但是再細問,刺激大腦哪裡?怎麼刺激大腦?大家開始支支吾吾。以往盛傳,爬行可以獲得前庭覺刺激,也就是感覺到速度感,對於大腦的前庭系統有幫助,可以幫助大腦神經發展,甚至幫助孩子變專心!這是「一知半解」的見解,的確,速度刺激可以提升前庭系統,但是爬行僅限於二度空間(就在地面爬),但是站起來走路後,增加了蹲下、起立等動作,讓速度訊息提升為三度空間,獲得的刺激更多樣化。更何況,會走了以後,還會跑、還會跳,這些速度都比爬行來得快多了,獲得前庭刺激的量自然也比較大!
關鍵一 順其自然
在一場親子活動中,我講述了正確的爬行觀念後,台下一對夫妻突然相擁哭泣,我請他們上台分享,媽媽說,他聽「專家」說爬行要爬到十四個月才能走路,他們家寶貝目前十個月大,已經可以扶著傢俱走路,他卻每天緊張地跟在後面,只要寶寶一站起來,他就馬上把他抱回地面,並提醒孩子要多爬!搞到最後不只自己心力交瘁,連孩子也變得開始躲著媽媽。
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發展下去,而我們為了孩子「多爬」,不讓他發展下一階段,卻沾沾自喜地認為是為孩子好?臨床上也見過因為「爬太多」而不會走路來尋求治療的孩子!因此,順應孩子的發展吧!如果孩子走路走得早,那麼就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讓孩子爬,像是玩小狗追逐或是鑽山洞等!
關鍵二 不怕髒 不怕摔
爬太多而走路出問題的孩子好處理,只要從神經生理角度來治療即可,但是另一族群可就難辦了!許多年輕爸媽跟我反應,他們懂了孩子爬性的正確方式,但是家中長輩卻很難溝通,原因不是要孩子「多爬」,而是把孩子從小就抱著,等到七八個月大還不把孩子放下來,說是地上髒怕孩子生病、怕孩子爬高爬低會摔著了,而且又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怎麼能不疼?這樣的觀念造成了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就像是養在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離開就無法抵抗風雨。一直被抱著的孩子,不只發展變得緩慢,甚至雙腳也因為缺乏刺激與練習,肌肉於是開始萎縮,變成俗稱的「鳥仔腳」。
過度保護,是隔代教養或隔代相處的最大問題,這需要爸媽多溝通,甚至需要專家直接介入,藉由第三者的說明,爺爺奶奶才能把孩子放下,別怕這樣就跟孩子不親,等到孩子從遠處慢慢睇爬了過來,主動要爺爺奶奶抱,這樣的幸褔感可是比一直抱著他多上許多!
這已經不是個照書養、照網路養的時代,父母必須瞭解自己孩子的優勢,才能有效教養孩子。讓孩子練習爬吧!爬行不只是肌肉骨骼的強健,更是提升免疫力、學習自我保護的好時機,只要擁有正確的觀念,順應孩子自然成長與發展,孩子的表現自然超人一等!
延伸閱讀:
利用3個小方法,讓正在學坐的寶寶同時學爬
【專訪】家庭醫師李佳燕:連被兩個保母退貨,好動兒我這樣帶大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爬不夠會過動?多爬對大腦好?職能治療師這樣說…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