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田卡

最近,在上海車展組委會的壹間會議室,百度副董事長、總裁、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對外宣布,將向所有合作夥伴免費開放無人駕駛能力。

ooo

圖為百度副董事長、總裁、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

此次百度開放的內容包括:車輛平臺、硬件平臺、軟件平臺和雲端平臺。百度將開放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車輛控制、車載操作系統等功能的代碼或能力,並提供完整的開發測試工具。

這項名為“Apollo”的新計劃會在今年7月開放封閉場地的自動駕駛能力,年底輸出在城市簡單路況下的自動駕駛能力,在2020年前逐步開放高速公路和普通城市道路上的全自動駕駛技術。在百度的幫助下,汽車制造商和應用服務商可快速搭建壹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oooo

圖為采用百度無人駕駛技術的汽車正在做道路測試

無人駕駛技術普遍被視為當今汽車行業門檻最高的核心技術。Google公司已組織尖端團隊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代號waymo)8年時間,更多公司為攻克它花費重金收購無人駕駛領域的公司,比如通用10億美元收購Cruise,福特10億美元收購Argo.AI,Intel用153億美元收購mobileeye,Uber花費6.8億美元收購OTTO,大眾、寶馬、豐田、奔馳等傳統汽車公司也投入數十億美元研究無人駕駛技術。

然而,在百度公司開放無人駕駛技術之後,任何壹家汽車公司將無需再花費巨額研發投入即可做出無人駕駛汽車。

百度公司在無人駕駛領域積累深厚,百度的NLP(自然語言處理)全球第壹,其deep speech2是《麻省科技評論》雜誌評選的“2016年10大突破技術”第二名;百度CV(計算機視覺),在無人駕駛領域,處於全球第壹。百度AI(人工智能)能力全球TOP4,擁有世界壹流的AI研發團隊;百度地圖是中國最好的3D高清地圖,其在大陸擁有近乎壟斷的地圖運營地位。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該市場的最先進無人駕駛技術公司宣布開放無人駕駛技術,對汽車產業界的巨大影響可想而知。

那麽,為什麽百度要把自己重金研發出的無人駕駛技術免費開放出來?原因是百度希望通過開放技術獲得大量數據,通過數據的增加而持續產生的無人駕駛能力提升,從而最終獲得對無人駕駛生態的統治。

對於百度、Google、蘋果等大公司來說,無人駕駛技術裏的AI算法、計算能力集群等都不是門檻,唯壹重要的是自動駕駛大數據的積累。

其實,在壹眾互聯網公司研究無人駕駛汽車之前,全世界的學術界已經花了幾十年時間研發自動駕駛汽車。1990年代,在北京清華大學主樓前的弧形道路上,就有科研團隊測試無人駕駛汽車,可那輛車的時速只有每小時壹兩公裏,自動駕駛的距離從未超過100米顯然,這與投入實際使用的距離太過遙遠,後來清華大學放棄了自動駕駛嘗試。

不僅清華大學如此,2004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組織了世界上第壹屆無人駕駛汽車拉力賽,他們找了壹套150英裏長的廢棄道路作為比賽用地。不過來發現根本無需準備這麽長的賽道,因為第壹名的汽車花了幾小時才開出8英裏,然後就拋錨了。其他參賽汽車,要麽提前拋錨,要麽撞壞了。

然而,2010年之後,當互聯網公司進入無人駕駛領域後,進展神速。比如Google研制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各種道路上做測試,從鬧市到高速路,行駛14萬英裏也沒有出事故,這是為什麽?

首先,Goolge無人駕駛汽車可以利用Google街景項目和Google地圖的數據信息,自動駕駛汽車每到壹個地方,都對它周圍的各種目標的形狀大小、顏色,街道寬窄、限速與否,不同時間的交通情況,人流密度等信息了如指掌。因此,它可以迅速做出判斷。而過去研究機構的自動駕駛汽車,每到壹個新環境,就需要臨時識別目標,這樣即使它自身搭載的計算機速度再快,也來不及進行深入計算並做出準確判斷。

另外,自動駕駛汽車上安裝有十多個傳感器,每秒對周圍環境進行數十次各種掃描,由此產生的大量數據需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完,計算的壓力非常大。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通過網絡與Google超級數據中心相連接,這樣它的計算能力和對數據的掌握遠遠超出過去那些科研機構自動駕駛汽車自身所攜帶的計算機。

因此,包括Google、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在數據上的優勢,是他們在自動駕駛領域比科研機構甚至全球著名汽車公司進步更快的核心原因。

那麽,百度開放無人駕駛技術的策略就非常明確——越多的汽車公司和汽車產業領域的合作夥伴使用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平臺,百度就能獲得越多的數據,以及通過這些數據的持續訓練,讓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越來越好。

百度“Apollo”的最終目標是形成類似微軟Windows系統之於個人電腦,Google的android系統、蘋果的iOS系統之於智能手機那樣的,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統治地位,成為無人駕駛汽車生態的構建者。

百度此次開放無人駕駛技術,將讓無人駕駛領域的其他公司面臨重要選擇——要麽加入百度的無人駕駛生態系統,要麽自己也跟進開放構建自己的無人駕駛生態系統。接下來的競爭將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