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志明 研發長

近年來,不論在政壇或是家庭、學校教育方面,常聽到「缺乏溝通」的聲音。但事實上,往往是大家都有意的濫用「溝通」這個字眼。溝通的真實意義在於讓對方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溝通並不等同於說服,溝通的結果並非雙方一定要達成共識或採取某些行動。現在的狀況則正好相反,只要對方不接受我的說法就是缺乏溝通,這頂大帽子往往能獲得許多年輕人的認同。其實父母與小孩是否真的缺乏溝通?父母真的不知道小孩要什麼?或是執政黨不知道民眾要什麼?其實不然,了解並不代表全盤接受,雙方的歧見在於短期的快樂與長遠的幸福。例如現在大學吃喝玩樂相關的休閒等科系會如此熱門,就在於家長與執政者都順從孩子們的溝通方式,直到情勢失控時已難以挽回。所以有責任感的決策者必須有勇氣與耐性,才能選擇真正正確的道路,但台灣現在不論在國或家的氛圍,都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了。或許我們就只能享受年輕人說的「小確幸」吧!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過年這樣打牌 聰明不犯法
從溝通模式檢視一個人的文明與教養
袁貴仁袁部長火了
北市YouBike擬收費 回歸使用者付費
網路直播參與青年創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