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給予你愛的人會飛的翅膀,會回來的根,以及會待下來的理由。"(達賴喇嘛)
曾經有一個媽媽問我,如果送孩子出國,如何保證孩子不會變壞?這個問題是許多家長心中的OS,看似簡單,但回答起來其實繁瑣複雜。由於在美國社會對孩子的教養中,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因此我姑且把這個問題改為,"如何保證我孩子,在我不在的視線範圍內,不會做出脫序或令我頭痛的行為?"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法保證,"甚至我覺得想問這個問題的家長,或許可以問自己,"我的心臟是否夠大顆?"
或許有著科舉狀元的歷史,台灣或是亞洲各地的人對於所謂"標準人生"有著相當完善的解讀,窄小的定義,不外乎是認真念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討個好老婆或嫁個好老公,然後生個好小孩,再繼續教育小孩重新循環一遍。許多想要出國念書的父母們,就是在這個循環中間穿插出國唸書,然後無論是幫助孩子考上國外(沒有長春藤的話最好也是大家都有聽說過的那幾所)的好大學,又或者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出去闖盪,但父母還是都會偷偷希望孩子可以在闖完之後回家,藉由國外經歷拿到好工作,無縫接軌上述這個循環。其他在這個循環外所追求的事情,往往被貼上浪費時間、無所事事、混來混去、漫無目的,應該用最安全的方式拿到最順遂的人生才是正道。
除此之外,台灣教育底下也對著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定義非常分明。好學生就是乖乖唸書、聽從師長的教誨、順應長輩的話語、加上孝順父母以及兄友弟恭。而壞學生則有可能是翹課、逃學、成績差、不聽從父母或是師長的教導。但是我卻看到許多所謂的好學生背後,有的變成讀書機器,卻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人生只知道聽順於父母安排;有的則為了唸書而不擇手段,用盡各種心機將別人踩在腳下好達到目的;有的甚至和父母關係疏離,只想著把書唸好以應付家人,未來好離開這個除了成績以外沒有其他話題可聊的家。我在美國遇過許多會唸書也非常聰明的學生,但是他們卻並不屬於台灣所定義的好學生,書唸得好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部分,卻不是全部。比如我的朋友A,會翹課,愛喝酒,考試前還去聽演唱會,他也不一定對父母言聽計從,但最後每科出來都是A,還讀到博士畢業,目前在天龍國的UCSF上班。又比如我朋友T,從柏克萊大學畢業後選擇去歐洲流浪三個月,後來又工作一兩年,拿著台灣父母絕對不認可那種吃不飽餓不死的薪水,最後才決定申請牙醫系。進牙醫系之後,就是那種考試前都在看小說、如果可以永遠穿著睡衣不願起床,但最後拿下全班前十名的那種人。在我看來A和T都是會唸書的學生,但卻不全然是好學生。可是和他們相處卻非常有趣,因為他們懂得有興趣的幾乎都和考試讀書工作沒有關係。就算摸索時期也全然對自己負責,而並非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在美國,沒有所謂正確的人生。許多孩子在決定未來的方向之前,可能四處打工累積經歷、可能窮遊世界打造經歷、可能去某個地方當志工,這些看似漫無目的的追尋在美國並不會被瞧不起,基本上只要沒有作奸犯科,這些行為通通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鼓勵的。許多家長或許沒有想到的是,當你決定把小孩送出國的那一刻,有可能會打破你對孩子擁有標準人生的期望。有許多你想都沒想到的變數可能會發生。因此,如果打算送出國,則可能要有放下自己對孩子標準人生的規劃,放手讓他們去摸索,讓他們自己決定甚麼才是他們想走的路徑。美國崇尚自由,出國後眼界擴大之後,會發現除了台灣或是父母訂製的標準人生之外,還有很多路線可以走,即便這些路線不見得和安全標準順遂的人生劃上等號。但是父母的心情往往矛盾,在出國前往往卯足一切替孩子鋪路,從補習英文到出國來美渡假十來次,甚至有不少父母為了能夠有一人陪伴在孩子身邊,選擇將一個家切成兩半。這一切的犧牲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夠在美國融入的好,但又不希望好到真的跑去和美國人結婚,在美國定居,當個美國人,雖然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題外話,根據資料顯示,大約有53%的國際學生都會選擇在美國待下來繼續工作,因此有大於一半以上的機率,你的孩子會想方設法的留在美國,這點你要有心理準備)。
從孩子的觀點看來,離鄉背井的遊子,其實心情是很孤單寂寞的。當在異國的新鮮感退卻之後,迎面而來的可能是在這裡生活的種種考驗,包括語言文化的隔閡,面對種族歧視,或是卯足全力想要融入當地文化。很多時候,更像和家人談著一場遠距離的戀愛,在目前的生活沒有交集之下,考驗雙方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我愛你、我關心你、我在乎你的情緒。曾經有一個朋友Q告訴我說,她在離家唸書之後,和父母原本就不太好的關係變得更加冷卻。當Q講述著她在研究所論文何其難,擔心課業的時候,來自台灣的Q媽反倒怪罪一定是Q不夠努力,沒好好唸書,讓Q感到十分挫折。因為今天不是她不願意盡力,畢竟研究所的課程很多時候不是努力就有結果,而是為了找不到該努力的方向費盡了心思。這也不能怪Q媽,Q媽用的是台灣式教育的思維,覺得只要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我相信她看女兒唸書唸的不順遂也非常擔憂,但其實Q媽的心裡話是,"我很擔心你,也很在乎你,但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所以我跟你一樣無助。"許多人擔心出國之後親子關係變差的問題,但其實與其說出國讓關係變差,不如說經歷了出國的考驗,少了舒適圈的包圍,將原本就有問題的關係暴露出來。我的經驗是,就如同遠距離的情侶一樣,只要有心,就算相隔兩地,也能夠藉著科技讓家人感受到你的用心。只要有心,再遠的距離也能夠禁得起考驗,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一樣。
送孩子出國唸書,其實也是檢視親子關係的開始。雖說將孩子綁在身邊比較方便觀察或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防止脫序或變壞的情況發生,但是打從孩子出生起這些滴水穿石的家教究竟有沒有效,要看當孩子離開父母身邊,接觸到新的人事物時,是否還願意謹守這些父母所給予的諄諄教誨。對我來說,在離開家之後,我才體會到只有家人對你的愛才是不離不棄,沒有任何人有義務要對你好或為你著想,一切都要你自己來。而距離也讓我對於和家人的相處時間感到無比珍惜,我不敢說如果我如今還待在爸媽身旁,是不是也如同許多人一樣,會對家人關心的碎念感到厭煩,或對於家庭的包袱感到厭倦,但是因著遠距離,反而將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拉近(延伸閱讀:虎媽放手的勇氣)。
覺得你的心臟夠大顆嗎?願意接受出國的種種挑戰了嗎?那麼放開雙手,準備讓孩子去翱翔吧!
(延伸閱讀: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我的小胖老闆、遲來的右邊先生、患難見真情、遠距離甜心、診間愛情故事、十個不可不知的舊金山天龍國文化、十點讓你了解美國的小費文化、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美國的醫師娘(上)、美國的醫師娘(下)、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如何寫一篇Cover Letter)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更多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更多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