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安琪艾倫女士在1971年搬到亞特蘭大工作。1990年時,她已經是一間投顧公司的老闆,12年後她把公司賣掉,賺進了不少錢。於是她可以住在城裡最富裕的區段。但在2000年網路泡沫化開始,她的心態開始有了轉變。她開始瞭解自己住在一個美好的泡泡裡面,享受著一切的方便與舒適,但隔離了其他沒像她一樣有錢的人。她開始與友人幫助鄰近的社區,雖與自己的社區僅有幾里遠,但那裏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槍擊案件幾乎天天都有,她相當的震驚。

經濟不平等與急速的貧富差距一直是美國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問題。多倫多大學教授佛羅里達先生說:[經濟不平等不會真的讓人們憤怒。真正讓人們憤怒的是地理上的區隔,是一個區域聚集了所有最有錢最有勢的人,但比鄰一區卻集中了所有最窮困、資源最少的人們,然後中產階級全消失了。1970年代美國有70%的中產階級,現在只剩40%。] 結果是同樣社經地位的人只跟同樣的人相處,只跟相同地位的人住在一起,心理與物理上的隔離,造成彼此間的冷漠與疏離。

艾倫女士的團體打算在未來兩年以美金35萬元的經費幫助周遭較貧困地區的人脫貧,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這群孩子可以比較快爬上改變社經地位的梯子。但無論慈善團體如何努力,它們的影響有限,因為它們做不到的,是給予貧困的孩子好的社交資源,讓他們擁有更多有前景的同儕團體。因此即便是相同聰明才智的孩子,因為環境,機會是如此受限。

DRM

億萬富翁Michael Novogratz過去是明星摔角手,但今日是高盛投資銀行的合夥人。因為擁有在大學運動界廣大的人脈,他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幫助貧困孩童脫貧。他說自己是少數幸運能在1980年代從中產階級爬到上流社會的例子,但到現在,階級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其中他資助的一個計劃是訓練貧困的孩子摔角運動,挑選其中幾個表現優異的,送他們去常春藤盟校。

加州大學的匹福教授比較樂觀,他希望能找到方式連接有錢孩子與貧困孩子中間的橋樑,讓他們更瞭解彼此。他的建議是趁早就開始,讓不同種族的孩子,讓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彼此。他說:[有時候志工服務還有金錢捐贈只會強化彼此差異,但是單單只是與不同的人做朋友,就會擴大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眼界,自己的想法。]

布萊恩費德曼是住在亞特蘭大的資產顧問師。他說:[人們會說你只要更努力工作就好了,這裡是美國。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住在我們鄰近社區的人,他們整天勞力,比我們都更努力工作,但過得是截然不同的生活。]

參考資料:

money-bubble-economic-in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