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麗玲老師/正念家庭與教養專家
風和日麗的午后,走過公園,耳際邊傳來一聲又一聲的歡笑。我好奇地望向聲源,看到一對父子正玩著球。心想這年頭會陪孩子玩的爸爸增多了哩!所以,忍不住又多看了一會兒這對父子的互動。
四歲左右的兒子,開心雙手抱球,嘿休努力把球丟向爸爸。雖然準頭不足,方向多變,爸爸也身手矯健,一球不漏。真是好個親子樂喲!
正當我正沈浸,也大口呼著笑開懷的空氣時,好景不常,親子樂畫面卻開始變調。就像是有人拿了水彩從上倒了黑,情景轉成不斷說著:「快!快!丟出來。」、「你再用力一點!」、「再來,再來!」……,聲音急切,表情近似煩躁的父親,和一個臉色沈重、眼珠子含著水,有氣無力的丟弄著球的兒子。
發生了什麼呢?
喔喔,原來這個一抹黑的東西是~每當兒子丟出球,似乎碰到極限距離時,爸爸身子又往後退了一步。球就在一次又一次,將要成功達陣到爸爸手中時,失敗了。
我們常希望孩子持續一直進步,一直超越。也常拿水往低處流,人要往高處爬,好還要更好,來教育孩子。所以,當孩子初學爬的時候,拿著鈴鐺吸引著孩子,當孩子快到了,鈴鐺又往後退。孩子開始學往上跳時,手快碰到了標的物,標的物又往上移了。初學寫字時,好不容易寫完了,卻要被全擦掉,因為字超出格子、或寫得不工整。
也許我們是帶著求好心切的不安,如:不滿意自己常安於現狀;遺憾小時候沒人盯;不要求就會懶惰不長進,或是自己已習慣這樣要求自己完美,亦或是一心認為孩子的能力就代表著自己的水準……,等等念頭心情影響,而不斷要求孩子好還要更好。
在這種要求下,也許孩子會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孩子的心卻常因此受苦著~抱著一定要有好表現,內心總是緊繃與焦慮,縱使外界都認為很棒了,內心總是快樂不起來,總是不滿意自己的成果。
老實說,無論如何往目標前進、求好突破的想望,是我們一直以來破關斬將的好幫手,它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技能、更賺到許多成就與掌聲。但是,人生若只有「求好目標(doing)」模式,生命將少了享受當下,領會「同在(being)」滋味的風景與美好。只有目標,而忽略當下的存在,容易讓人身心失衡及耗竭,在臨床經驗中,我發現孩子的外顯的行為可能有易緊張、咬指甲、沒自信、易放棄、或一點挫折即情緒爆怒的等等狀況。
「好」真是一個很感覺性定義的字眼,除非當事人覺得到這個學問、技術真得感覺「好」,才會有動機努力達到,而心生大大的成就感。
另外,「好」,也是相當具有個人性特殊發展意味。一個高中生丟球力道和準道的「好的」標準,絕對和一個幼稚園的孩子不同。
因此,要陪養孩子有「好的」向上能力,是得用心與孩子同在,思量孩子現在的能力在那裡,讓孩子欣賞自己目前的能力,而又能對「再進步」充滿期待才可達成的。
所以,父母如何在生活過程中與孩子同在地引領孩子,讓孩子穩穩地感受現在的所有好、與想改變的是什麼?從現在慢慢往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可就是一門藝術了。
如果,公園的父親在孩子丟得到的地方定住,在每一次小男孩丟到爸爸的手時,告訴孩子:「哇!好厲害」、「真不錯,好準」、「哇!我快接不到了,力道好強喔!」。與孩子一起真切地享受當下自己所有的美好及很棒的經驗,累積滿滿的能量,再向孩子提出「想不想挑戰退後一步丟球呢?」的邀請。孩子若同意,告訴他,你很佩服他的勇氣,如果孩子不想挑戰也不強迫,全然與孩子這個人的當下同在,而不是與目標同在。
也許,小男孩的眼不會有淚,父親也可以平靜、開心的與他深愛的兒子,繼續共享難得親子同在時光。
延伸閱讀:
親愛的寶寶,你不必當乖小孩
岑永康:為了多陪孩子,我們寧願過沒有網路的生活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永遠只說「再好一點」 反而讓孩子更挫折!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