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本周五是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舉行的日子,今年按照慣例還是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等單位協辦,以「生命的風景」作為主題,從微觀的傳記民族誌的個人生命故事出發,預計透過時間的延伸與空間的交錯,交疊出社會整體乃至於人類世界的生命圖像。

很多人對於民族誌影片不大了解,基本上它是一種透過光影與聲音的結合,作為再現個人生命傳記的形式之一,在芸芸眾生之中,如同繁星般地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時空中綻放。

每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舉辦可謂披荊斬棘,本次已來到第八屆,競逐片數更來到新高的逾700部,比上屆幾乎翻了一倍,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長李子寧向媒體坦言,「影展一路走來頗為辛苦」,除了策展勞碌,遴選過程更激烈緊湊;評選委員們不分日夜看片,歷經漫長而嚴格的篩選與激烈辯論後,儘管有遺珠之憾,終究挑出最後入選的35部。

影展主席、中研院民族所所長胡台麗教授指出,就國內作品而言,本次影展的開幕與閉幕片分別為湯湘竹導演的作品〈海有多深〉、喇外‧達賴〈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巧合的是以海始、以海終。其他台灣導演的優秀的作品,包括曹文傑〈南光的眼睛〉、萬蓓琪與王舜盈〈古諾楓之歌〉、鍾順隆〈鍾肇政〉、陳武男〈魯笠〉及蘇弘恩〈靈山〉。

影展策展人、目前任教於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的蔡政良,將本次35部片劃分為兩大部分:(一)「生命的風景」主題展影片,總計18部;(二)「新視界」影片(兩年內、不限主題之優秀文化紀錄影片),總計13部。

李子寧闡述,「生命的風景」透過個人的故事,看見對社會文化的啟示。18部影片蒐羅了來自台灣、世界與亞洲各六部,皆具代表性,國籍分布也有意義。「新視界」包含了變與不變、抵抗與和解兩大次要主題在內,其中〈誰的歷史〉這部片呈現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阿拉伯和猶太人)如何透過教育系統描述國家歷史,將雙方衝突傳至下一代,值得作為台灣社會當前課綱爭議的借鏡。

理事長李子寧特別介紹了國內與國外導演專題,分別為湯湘竹與Jorge Prelorán兩位導演。他稱,阿根廷導演Jorge長期進入田野,影展中的〈面向21世紀的朱蕾〉花了他八年時間才完成,堪稱鉅作。而湯湘竹已獲得金馬許多獎項肯定,影展挑選其作品〈餘生〉與早期影作〈海有多深〉。

以上影像來源:台灣民族誌影像協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