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輝(牧師)

近年來台灣邁入高齡化的國家,對老人的研究與書籍出版逐漸增多,多半談論老人身體、心智及靈性上的問題。但是,《與歲月和好》一書所要論及的重點:「年老是個深觸人心的經驗,帶領我們發掘出豐富的生命寶藏。」作者提醒我們:變老是有價值的,人生雖然只有活一回,活著時間也只佔人類歷史極小的部分,但人可選擇靜心好好地活著,從領受到成熟的給予、使活著到死亡都各有價值,以此完成生命中最後的歷程。

作者強調我們要將老年人再度視為我們的老師,因為可從他們的人生經歷看見「老化」並非黑暗,而是一條通向光明的途徑:「老化不是緩緩的衰敗,而是漸漸的成熟;不是要忍受命運,而是可擁抱的機會。」直到那時就能如提摩太後書所說:「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我們的社會沒有老人的一席之地。他們被放逐,被迫離開團體,像痲瘋病人般被隔離。」是嗎?那究竟是什麼事情造成老人感到被排斥?作者在書中提出三個因素:隔離、孤寂和自我迷失。

隔離:當一個人的「存有」隸屬於他的「所有」,隔離的狀況就會發生。導致少數權力在握之人,緊抓住他們擁有的財富、權力、影響力而不放手,好避免失去所有而被隔離於團體外。我們的教會裡是否也有相同的情形呢?

再者,也常因在自我隔離的約束模式中,落入壁壘分明的思考與行為方式,自我隔離使自己感受到安全並受到保護。以及自覺到新生活形態已產生,便不願面對新事物的冒險與改變及自我挑戰。

孤寂:是揮之不去的痛切感受。曾經親近或愛過之人離去時,覺得不會再有人像親人朋友那樣與我們親密了。因此,年老的生活就難以度過,甚至比他人少了些社交活動,或許有人也安於寥寥可數的人際關係。在這種「孤寂」中,落寞的經驗也破壞了「自我存在」的中心價值。而這感受往往內駐在心底,孤寂的不去向人表達,甚至面對。

自我迷失:這是種最具有破壞性的內在自我放逐,因為當人失去「自己」就沒有了希望,停留在黑暗中,無法發現自我,不相信任何人。這黑暗也容易使人充滿怨恨、氣憤、妒忌、懷疑,甚至將這樣的怒火變成暴力相向的態度。

通往光明之路
作者引述路加福音二章25-32節:「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面;這人又公義又虔誠。…西面就用手接過他來,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

從西面的祝福,就能體會「年老」也可以是通往光明的道路。若我們想成為光明的子女,就要去靠近那些身懷神秘禮物的老人。因為,每個老人身上都有經年累月形成並自所擁有的獨特經歷。我們如何描繪出成熟的老年,如何去體認歲月累積是珍貴的禮物呢?作者提到三點就是:盼望,幽默與願景。

盼望:在年老的生命中,某些欲望或許需要放棄,而重新界定新的目標,擴大眼界,觸及未曾想過的盼望。當盼望滋生,我們則會體會到自我的價值。這並非只是成就了什麼,而是成了自己生命的贏家。

幽默:面對死亡的恐懼,「幽默」以溫柔的方式帶入老人的生命中。懂得幽默的老人能衝破人因著懼怕死亡、猜疑被害,彼此分離的重重障礙,體會並活出自由、釋放生命所需要的各種嘗試。

願景:隨著年老而不斷增長的願景,能讓長者超越自己的人性限制。此願景不但讓他們脫離過去轄制,同時也拋下現在自己覺得重要東西。如此也能讓老人全然無懼怕;而願意捨棄的願景,區別生與死的痛苦,在其中逐漸消失。

年老的生命也可能轉化為最喜樂的時期,將寶貴的經驗傳授給社會。但誰能除去老人的懼怕,走出隔離、孤寂與自我迷失的黑暗,引領他們進入那有盼望、幽默、願景的光明中呢?

關顧─邁向自我之路
「關顧長者」意味著如何讓長者進入關顧者的生命中心,營造一個安全空間,專注傾聽他們的分享。並非單方面的指導改正他們的作為與想法,而是透過關懷者的眼光,讓他們能肯定至善至美的自我價值。然而,作者也提出身為關顧者需要兩點特別的特質:貧窮與憐憫。

貧窮:是一種內在超脫,能讓我們自由接受老年進入我們的生命中,因此成為關顧者是要受召成為內心貧窮的人,剝除將物質據為己有的幻想,為那些尋找安歇之處的人預備內心安全的空間。我們只要專注傾聽,不必擔心如何回答;了解長者能貢獻甚麼,而不必擔心我們能給予什麼。

憐憫:它讓我們克服對年老陌生的懼怕,也讓我們看見,在悲傷中有美麗,在痛苦中有盼望,並且感受到光禿的頭頂和朽壞的牙齒,變弱的手勁與歲月的皺紋,甚至也意識到他們衰退的記憶及漸漸消失的思緒。憐憫,雖然無法為長者除去年老的苦惱,但能提供讓他們的軟弱消極的心態變成堅強積極的。憐憫也能醫治,因為它能有助於我們在忍耐中陪伴長者、與他們連結在一起,單純等候生命的終了。

關顧─邁向他人之路
關顧也是走向他人之路,如此才可能成就一個醫治的群體。但可悲的是,在我們不同世代,不同生命週期中間卻缺乏有創造性的互動關係(關顧)。關顧老人是需要在每個生命週期中,讓各世代之人都能以被創建、學習與更新的方式彼此相互接觸。進而,作者提供兩種關顧他人的特質,以利我們思考:接納與正視。

接納:就是傾聽、了解他們的想法,並以真誠之心,去感受他們面對生命逐漸衰老的擔憂。用關懷的言語、溫暖的觸摸和微笑對他們說:「我知道,人只有一次人生好活,生命無法重來,但我在你身邊,我很在乎你。」透過關顧者,帶給正處傷痛、擔憂的長者撫慰,並讓他們感受到上帝的接納。

正視:關顧不是幫助人去接受自己的命運。而是要幫助長者正視自己以為生命是不朽的幻想。進而讓他們知道,生命「存在」不是以「擁有」來論定;自我的價值並不是取決於成功,生活的美好也不等同於普羅文化的價值。

所以,正視「生命真正的實況」則是讓永恆的光照進生命的黑暗處。同時也能彰顯出可以改變社會形貌的愛心。「正視」不僅揭露了長者的幻想,同時也能幫助關顧者看見醫治的光賜我們「成為上帝兒女的能力」。

憐憫是「與受苦之人同在」。上帝憐憫我們的軟弱、驗證了「以馬內利」的真實性。當我們高舉上帝同在之恩,是否應當將這「以馬內利」的口號,化為實際憐憫在那正在受苦的長者之中呢?

再者,當我們以正視的態度關顧長者,也意味著勇於鼓勵自己不斷接受與面對自我生命週期的轉變。因為「生命老化的週期」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到達的階段,也是生命最重要的進程之一。故此,人應該重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就是在有生之年,彼此善待實質的生命、分享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們不僅要善待自己的生命,更要幫助人面對他所擁有的生命。

書 名:《與歲月和好–盧雲談變老這件事》
作 者:盧雲(Henri Nouwen)、葛福尼(Walter)
譯 者:張大虹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歲月是珍貴的禮物─《與歲月和好》讀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