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鐘藝

在廣州五年,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都像是血脈一樣滲透在我的記憶裡,唯獨只有一樣東西和我依舊是“見面不相識”——粵語。其實,在自我慚愧的同時,我也發現身邊很多從小生長在廣州的同齡朋友們,也並沒有那麼熟悉粵語,當我問到他們某一個粵語詞語的由來和意思時,少有人能為我解答疑惑。很多時候,粵語二字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的溝通工具,而不是一門以文化精髓為內核的語言。

粵語的漸行漸遠,讓我們先從古老的粵語藝術說起。

WHY

粵劇和粵語童謠是粵語的精髓所在,現在還能花時間去欣賞這兩種文化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就算去欣賞了,大多也就是聽聽就過。在粵劇和粵語童謠裡有很多古意盎然的詞,青年人中很少有人理解每一個詞背後的真正含義。比如:粵語“得閒飲茶”(意為有時間一起喝茶),“得閒“這個詞在楚辭中就有體現,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很多年輕人並不知道這兩個字的個中奧妙。很多30年代、40年代的人們口中常說的粵語詞匯到了90後這裡就變成了生僻詞。

雖然現在走在廣州的街頭,依舊可以聽到四面八方而來的粵語,但其實講粵語的機會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多了。年輕人出去吃飯、買東西時開始常用普通話,甚至會被商販要求講普通話,這和過去的情況大相逕庭。說到這裡,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我身居廣州多年,依舊是個粵語小白——沒有粵語基礎的我依舊可以如魚得水的生活在這裡。

現在廣州的一些小學已經開始特意培養小朋友講粵語,要求他們在特定的場合只能說粵語而不是普通話。往前30年的廣州,粵語環境是不用特意營造的,從茶樓戲院的粵劇到廣播電台的粵語說書,這些傳統的粵語文化表現形式深受大眾的歡迎,市民的生活和古老的粵語藝術息息相關,不容割離。這也是為何我們從外地到廣州發展的父輩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習得一口流利粵語的原因。

曾經的粵語即是傳統又是潮流,除了廣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歷史文化,還有從香港漂流過海來到大陸的流行音樂文化和影視文化。粵語歌曲中的古風滌蕩、影視劇中的愛恨情仇,讓內地的青年們對香港這個城市充滿了無數的想像。香港帶給大陸青年的追星大潮也攜帶著粵語文化席捲大街小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普通話詞彙中有幾百條是從粵語演變而來,比如:打的、搞定,這些日常用語。

在粵語不斷北上影響內陸的同時,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潮流下的南下大軍也在不斷削弱粵語的文化氛圍。大量從外省湧入深圳、廣州等地的人們將原本保有良好語言發展環境的粵語衝擊的支離破碎,外來人口的大量匯入讓說粵語的人漸漸少了,文化的融合也打破了粵語幾千年來的自我發展圍牆。

正在與我們越走越遠的粵語只是中國千萬地方語言中的一個典型代表,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不斷融合和統一,我們還能為後輩保留下多少地方母語,中國古老語言文化是否還能如過去那般多姿多彩?